2、腐败现象主要集中在监控系统的乏力部位。平稳、顺利地实现经济体制转型,必须依靠政府行政权力的引导和推动。因此,对转型期间行政权力的监控,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在监控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盲点、漏点和乏力点。集中表现在干部选拔任用、一把手监督、司法执法的监控、权力运行过程及党政领导机关和公务人员的监督管理上。由于监控系统的不健全、不完善,在公职人员中犯罪呈现出职务越来越高的态势,犯罪手段也从单一的贪污受贿发展到买官卖官、贪赃枉法等综合方式。比如,原贵州省委书记刘方仁、原云南省长李嘉廷,以及新近曝光的原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韩桂芝等腐败案件皆属此列。
3、腐败现象主要存在于人、财、物供求的关键环节。长期处于人事、财流、物流关键位置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成为腐败现象的高发区。一些公职人员利用项目审批、经营许可证发放、企业自主权截留、信贷资金配给等行政审批权,大搞权钱、权色交易,还有的利用手中权力私设小金库、非法截留企业生产经营利润、截留国家财政拨款、变卖国有资产、公款私存、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索要。比如,从原四川省交通厅长刘中山、原贵州省交通厅长卢万里开始,先后有广东、广西、湖南、河南等多省交通厅长犯下经济大案,河南更是创下了三任交通厅长“前赴后继”的犯罪记录。再比如,原黑龙江省绥化市市委书记马德,利用职务之便和手中之权,买官卖官,索贿受贿,涉及领导干部达260多人,包括下辖10个县市的处级以上干部有50%以上都卷了进来,其中涉及绥化市县(市)和各部门一把手50多人,加剧了当地不正之风的滋生蔓延,致送礼行贿、买官卖官之风愈演愈烈,就足以说明问题。(注4)
4、腐败的形式在变化、渗透面在扩大、程度在加深。现在腐败由以往的隐蔽,向半公开、公开发展,腐败分子能够巧妙地利用现行制度、政策中的弊端或漏洞,给腐败行为穿上“合法”的外衣,作案手段也从简单化向智能化发展,腐败类型从单一的权钱交易发展到复合的权钱、权色、权权交易。腐败现象从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蔓延到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组织人事等要害部门,从对生活资料的侵占,发展到对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的侵占,从资金的积累发展到私人资本的积累,从个人行为发展到了群体意识、集体腐败、窝案串案。在查处案件中往往挖出一个,带出一窝。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集体走私、猫鼠联盟,集体截留、私分公款,集体敲诈、坐地分赃,集体卖官、权力出租等几种。比如,原吉林靖宇县委书记李铁成受贿案,行贿者分布在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各部门,以及基层企事业单位100多个,几乎没有一个单位漏网,不能不令人深思。(注5)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诱发腐败的主要原因
腐败的根源是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诱发腐败滋生蔓延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旧体制所遗留下来的弊端,也有新体制的不健全所造成的管理真空、法规滞后、政策模糊等许多漏洞,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人的因素。本文仅从经济学角度作一些探讨。
(一)经济利益驱动是腐败现象产生的直接诱因。市场经济在发展和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客观存在着一定的负效应。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与公平交易原则,有利于经济的有序运行,但也容易使人斤斤计较,自私自利,有的人总感到自己的付出大于自己的获得,或者认为别的人付出小收益大,心理产生不平衡,在合适的机会和条件下就诱发腐败。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促使人们积极追求正当利益,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极大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容易诱发人的拜金主义,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蜕变,开始崇尚资产阶级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金钱至上,不惜“贼胆包天”或“色胆包天”冒着危险去攫取金钱,以满足他们腐朽堕落的生活需求。市场经济的竞争性、风险性有利于鼓励人们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增强实力,积极参与竞争,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刺激和诱发人们的不正当甚至违法的竞争行为,刺激和诱发人们的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侥幸心理,从而引发腐败。另外,同计划经济特别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地区、部门和个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变得极为多样和复杂,商品流通的渠道大大增加,流通路线拉长,从事经济交往和经营活动的人员迅猛增加,人际关系也出现“经济化”现象,情感的、友谊的因素减弱,而经济的功利因素增强,亲友之间表达亲情的“礼尚往来”、经济业务活动中的正常交往同权钱交易的请客送礼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金钱、财物、美色、灯红酒绿的奢华享受等诱惑因素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包围着人们,经济活动中违纪、违法和犯罪的可能性或“机遇”陡然大增。当前,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市场经济中的种种金钱诱惑突如其来,赤裸裸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贫富悬殊、分配不公开始出现,这对相对不富裕的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关键职位掌握实权的工作人员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考验,这些人手中的权力,举手就可捞来能够满足各种物欲的金钱,意志薄弱者就会不断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据统计,去年济南市检察系统查办职务犯罪案件259件,其中涉及贪污受贿犯罪等经济案件就占到三分之二。在笔者工作的青岛市崂山区,从纪委近年来查处的案件来看,经济案件占案件总数的70%以上。(注6)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环境的变化,已成为腐败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个直接诱因。
(二)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是腐败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产生、蔓延,与经济社会转型期在政策、法律、法规、管理上存在漏洞是密不可分的。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生活的各方面都由国家统一管理,重要的生产要素按国家计划配置,物价由政府核定,流通渠道由政府确定并管理。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原来由政府管理的事情逐步放开,交由市场调节,出现一个两种体制并存和交替的过程,在许多方面出现漏洞和弱点,为谋取私利创造了钻营的空间。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要改革生产关系,就要改变上层建筑领域中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机构设施。一旦某一项原有的规章制度事实上被废止或哪怕只是被动摇,不再严格执行,而新的规章制度尚未制定和颁布实施,就会有一些无孔不入的谋私者打一个“时间差”,狠狠捞上一把。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问题初步研究(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