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下载
|
行政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开题报告
|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
全站搜索
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论文
现成论文 →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当前位置:
行政管理论文网
->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XCLW104583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一、教育平等。
二、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差距的现状和原因。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内 容 摘 要
由于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学校硬件方面的差距,农村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农村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育理念、教学质量等各方面无法与城市优质学校相比。这些差距使教育资源不足和有限教育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的矛盾加剧,进而加剧教育不公平和社会不公平。因此,我们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择校制度,改善社会环境,保障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受教育群在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质量上的平等,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由于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学校硬件方面的差距,农村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农村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育理念、教学质量等各方面无法与城市优质学校相比。这些差距使教育资源不足和有限教育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的矛盾加剧,进而加剧教育不公平和社会不公平。因此,我们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择校制度,改善社会环境,保障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受教育群在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质量上的平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教育平等 城乡差距 均衡发展
教育平等是指要消除诸如由于地区、性别、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状况、民族等背景的不同所引起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不等。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这种理想、目标的原则和策略。由于我国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严格的户籍制为代表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教育制度设计的缺失,导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宏观上存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微观上存在阶层之间和类别之间的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学校差距,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是教育系统进一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就要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力,实现均衡发展必须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机会均等地享受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长期以来,农村和城区之间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办学条件相差悬殊。学校布点过于分散,规模过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教育的整体水平。
一、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差距的现状和原因。
1、经济发展不均衡。
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经济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自然会有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而其中,教育的地区不均衡又是一个突出问题。富裕地区,教育投入可以锦上添花;贫困地区,教育投入期待雪中送炭。这样的教育发展的地区不均衡现状,它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漂亮校门”和“破败校舍”之间的表面不和谐,以及地区间发展的不协调,还有社会人群的分化——那些可能因贫穷而失去或缺少教育的人群,会因此而陷入贫穷或更加贫穷的恶性循环。
如何让富裕地区的“锦上添花”变成贫困地区的“雪中送炭”?这需要各地区的大局意识,也需要政府宏观层面的教育补偿机制协调。
从完善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到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扶助,这不应该是少数富裕的个体或是企业的善举,而应该是整个先发展起来地区的责任。不仅如此,帮助社会实现教育公平,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样可以为发达地区带来长远的利益,一如东莞靠大量外来农民工支撑起的GDP一样,教育补偿机制在使欠发达地区教育得以提升的同时,也将使发达地区获得更多的人才资源和更坚实的腹地经济支撑。这,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2、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
一些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虽然有着各种办学优势,但他们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反而通过挖其他学校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的办法,“削弱助强”,差距越拉越大,造成教育发展更加不均衡。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结构失衡、素质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农村教育的质量,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学科不配套。城乡分布不均衡,城市超编,而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农村代课教师数量仍偏多;学科教师不配套,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很多农村学校只能开设文字科目课程,根本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严重影响了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发展。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缓慢,年轻教师补充困难。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受经费和时间以及年龄等因素限制,进修提高难;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由于工资低,条件艰苦,大专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任教,造成农村学校教师“老”(年龄偏大)“弱”(教学水平偏低)“病”(教师都有职业病)“残”(代课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现象严重。
3、生源分布的不平衡。
义务教育阶段的弱势群体大致包含以下六种人群:(1)外来民工子女;(2)贫困家庭子女;(3)单亲家庭子女及孤儿;(4)残疾儿童和少年;(5)品德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6)少数民族农村孩子。在区域内部,重点小学、中学和普通小学和中学的划分和相应的资源分配使不同学校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在质量上有着很大的差距。国内外一些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已经证实:在那些获得更多资源的重点学校就读的学生,多数是强势阶层或上层,上中层阶层人员的子女,学生的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越高,就读的小学和中学也就越好,而弱势群体则处于义务教育中的弱势地位,很少能够和强势群体平等的享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另外,重点学校可以优先选择优质生源使得学校的落差不断加大,人为的加剧学校之间的差距,还加剧了区域内乃至全国范围内优秀教师的非正常流动。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被人为制造出巨大的差距,既表现在经费、师资、设备、校舍等显性差距方面,也表现在由于政策倾斜和“名牌效应”造成的办学条件上的各种差距,同时这种差距通过其受教育群基本为特权的强势群体子女将优势进一步扩大。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着手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优化资源,强化管理,实现教育和教学资源的均衡。
1.学校之间均衡发展——加大城乡挂钩力度。实施市区学校与农村学校联合挂钩制度,充分发挥市区学校及中心小学在学校管理及课程改革中的辐射、管理和指导作用,加强校际之间横向联动活动,即联合研究课题、联合开发校本课程、联合组织专题教研活动、联合组织校本培训等,帮助村小寻找课改的支撑平台和发展抓手。
2.领导之间均衡发展一一校级领导挂职锻炼。好学校必须有好校长,学校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发展。为尽快提高村小的管理水平与领导能力。每学年,片上结对学校(市区学校与村小)都互派一名校级领导到对方学校挂职锻炼,列席各种会议,承担一定课务,履行校级领导的工作职责,全面参与学校的领导决策工作,全方位地感受对方领导班子工作态度、工作思路,工作方式以及工作作风。取长补短,从理念上、方法上获得管理精髓。
3.学科之间均衡发展——薄弱学科优秀教师“巡回走教”。为有效解决校际之间学科教学的不平衡性,我们一方面可以继续保持联校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的良性发展势头,另一方面尝试薄弱学科优秀教师巡回走教,从切实的教学实践中批准教学中的症结所在,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弥补教学漏洞。
4.教师群体之间均衡发展——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市、镇级以上骨干教师落实支教学校,或直接进校挂职上课,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参与定点学校的主要教研活动,与挂钩学校教师青蓝结对,指导结对教师的备课、上课、科研等,自己也要上一节示范课,作一次专题讲座,参与一个课题研究,指导一次中心活动,从而展示自己的成功经验,凸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特色,带动挂钩学校骨干苗子共同发展。
5.不同区域学生之间均衡发展一城乡学生手拉手。单纯的学科教育难以完成素质教育的重任,难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从现状看,城区学校平时比较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才能,而村小由于物力和人力的限制及部分教师、家长思想观念的原因,学生活动的形式相对单调一些。联校主要以各片为单位组织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系列活动,尽量缩小城乡差异,让农村学生的潜能也以焕发、个性得以彰显、主体性得以张扬,促进城乡学生共同发展。
(二)、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1.进一步完善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单列的制度,依法落实“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的规定。
2.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补助标准。
3.加快改善硬件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制定农村学校维修改造计划,逐年实施,全面完成相关学校的改造计划。规范农村教育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美化校园环境,配齐配足教育教学设备,增加农村学生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要鼓励学校管好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资源的作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
(三)、生源的均衡是突破。
为了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均衡化,需要进一步改革高中阶段招生制度。一些地方已在做的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校的做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校与校之间的应试竞争将弱化,有助于初中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如果较为平等地分配重点高中招生名额,愿意留在条件较差的初中校学习的学生实际上将有更高的机会考入重点高中,而这项政策如果得到长期执行,必将引导初中校生源流向,逐步遏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倾向,改善薄弱初中校生源质量,最终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学生择校也逐步“择无可择”。
这样一种招生制度改革并不影响高中教育的质量。高中阶段教育具有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属性,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整个中等教育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即从被视为“高等教育的预备”到被视为“初等教育的延伸”。而即使从高中精英教育的角度或国家有关人才战略看,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校,对这些高中并无太大影响,各初中校名列前茅的人才仍然集中在这些高中。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解决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营造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采取各种措施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要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组织督学和有关专家定期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督导检查。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到重要位置,将义务教育优质资源送到农村中小学和城镇薄弱学校,以现代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闵维方主编 探索教育改革:经济学和管理政策的视角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叶忠 试论教育制度公平
瞿瑛,方荣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实现区域性教育公平的举措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下一篇
:
论山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现..
Tags:
我国
城乡
教育
均衡
发展
问题
研究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行政管理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下载
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