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下载
|
行政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开题报告
|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
全站搜索
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论文
现成论文 →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当前位置:
行政管理论文网
->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XCLW106184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㈠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㈡教育机会不平衡
㈢师资力量不平衡
㈣教育质量不平衡
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
㈠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投入不均衡。
㈡教师培训、进出、待遇等机制不健全。
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㈠增加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
㈡加强农村师资建设,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㈢加强农村家长学校建设,实现家庭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
内 容 摘 要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如一个县、地区、省的范围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教师资源方面,实现相对均衡,保证所有学生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平等和公平。均衡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办学条件、教师资源、教育质量的均衡,其外延主要包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均衡发展不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不能把均衡和优质对立起来,即既不能单纯追求不公平的优质,也不能追求低水平的均衡,均衡发展与优质发展是统一的。均衡发展的本质在于缩小教育差距,通过普遍提高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为实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教育的目标创造条件。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今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尤其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目前已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得不到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发挥必将会受到影响;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政府是实施教育均衡的主体,应担负起基础教育的责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如一个县、地区、省的范围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教师资源方面,实现相对均衡,保证所有学生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平等和公平。均衡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办学条件、教师资源、教育质量的均衡,其外延主要包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均衡发展不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不能把均衡和优质对立起来,即既不能单纯追求不公平的优质,也不能追求低水平的均衡,均衡发展与优质发展是统一的。均衡发展的本质在于缩小教育差距,通过普遍提高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为实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教育的目标创造条件。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在经费分配、师资建设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总体合理并持续不断发展的变化过程。其中,经费分配、师资建设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水平,便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三项重要指标。在这一概念中,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这一发展的对象,指的是全国各地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范围的广泛性。第二,这一发展的主要内容,指的是经费分配、师资建设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水平,具有总体合理性。第三,这一发展的状态,不是短暂的,也不是不变的,而是在内容总体合理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具有时间的动态持续性。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总体合理性,时间的动态持续性,就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特征。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㈠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基础教育均衡往往与教育资源的配置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由于教育对经济的依附关系,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形成了教育制度城乡分野,衍生出二元教育结构。这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重要原因。2001年,我国普通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异显著,城镇小学平均是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小学是农村小学的1.86倍。我国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城镇平均是1955元,农村为1014元,城镇初中平均是农村初中的1.93倍。即使在一个省区的内部,同样会发现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资料显示:1999年,河南省会郑州市小学生的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全省农村平均额的5.9倍,相当于滑县农村的14.7倍。分级办学体制导致了城乡教育投入不均衡,部分乡镇学校举债办学,遗留了巨大债务,制约学校发展。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处在偏远山区的学校,在校学生少,学校公用经费紧张,影响农村学校教学仪器配备、校舍改造等办学条件的改善,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导致了教育发展不均衡。
㈡教育机会不平衡 教育机会的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实际的入学和升学机会的失衡。1999年,我国农村的小学升学率为91%,但低于90%的省区仍然有15个,其中贵州和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为72%和75.7%,西藏只有38.1%。初中阶段辍学的现象更严重,仅在1987~2000年间,初中阶段的失学人数即达到了3067.6万人。由于城市的小学和初中阶段受教育机会充分,基本上可以将庞大的辍学学生群体等同于农村的少年儿童。城乡之间教育机会的差距,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加大,由于学习费用的高涨和农村地区高中学校稀少而造成高中阶段受教育机会的短缺。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来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55.5%,而同期农村则从22.3%下降到18.6%,两者之间的差距从1.8倍扩大到3倍。
㈢师资力量不平衡
在教师队伍素质上,我国教师的学历提高非常快,但城乡之间相差悬殊。2002年,上海、北京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5.6%和91.2%,而江西、甘肃、青海低于60%。北京小学教师专科学历已达到52%,而河北、广西、贵州才分别达到13.6%、8.9%和10.9%。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师资缺乏,教师大多兼任两门以上课程,有很多甚至包班。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学历不够达标以及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等三个方面。江苏省盐城市的一次调查:教师队伍老化,一些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为50多岁,一些乡镇40岁以上的在岗教师占60%。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英语、计算机和艺体类教师非常缺乏,某小学一共有27个班,其中英语、体育、美术教师各只有一名。目前全国仍有31万名教师未达国家规定合格学历,有近50万名代课人员,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突出,成为制约今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导致农村教师不安心执教,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严重,比如盐城市有的乡镇一年大约流失1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
㈣教育质量不平衡
农村教育质量偏低,农村优质学校少,拥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学校大都集中在城区。从教学成绩看,城区学校高于农村学校,农村中心学校高于其他学校,许多农村家长千方百计将孩子送至城区优质学校就读,导致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闲置浪费,而城区学校因教学压力过大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了整个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毕业生质量偏低,具体表现在一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滞后,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不相适应。比如,不少学校都忽视了绿色证书教育,有的学校仅仅把升学无望的学生临时短训一阵,就算进行农业技术教育了,显然,其教育内容、时间和效果,都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合格要求,从而导致了毕业生质量偏低的问题。从家庭教育环境看,农村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等特殊教育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仍不均等。
二、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
㈠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投入不均衡。尽管国家实行了“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办学管理机制,但由于各地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各地对学校投入存有差距,教育资源配置呈现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而且由于经费分配的结构没有得到必要的调整,以致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未得到应有的改善。
㈡教师培训、进出、待遇等机制不健全。由于农村学校生活、工作环境比较艰苦,许多正规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又不愿意到偏远农村学校任教,造成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短缺,影响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同时,受当地经济发展制约,部分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优秀师资的外流,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由于受知识水平、知识层次限制,许多农村家长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接受科学家庭教育方法培训的认识不足。受办学条件限制,部分农村尚未建立家长学校,即使已经建立家长学校的教学计划设计欠科学,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家长学校作用。
三、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㈠增加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
政府是实施教育均衡的主体,离开政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无从谈起。从政府职能上看,努力办好区域内每一所学校,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大力推进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力度,坚持基本建设与设施配套两手抓、两手硬。在搞好学校基础建设的同时,加大内部设施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要针对办学条件低于标准的薄弱学校制定限期改造计划,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积极帮助和支持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达标。要设立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专项经费,加大对偏远薄弱学校的资金扶持力度。对城乡基础教育经费的分配,首先是要面向全体,要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一视同仁,个个受益,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城市中心的不公平倾向,达到总体合理,以利于全体的均衡发展。要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农村孩子不用出远门,也能享受到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样做,既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也有助于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如充分利用城区骨干教师资源,组织名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和“送教下乡”活动,全面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等。
㈡加强农村师资建设,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一是要健全完善教师进出机制,不断加大农村教师招考力度,优化农村师资队伍。同时,要出台优惠政策,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二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举办教师培训班、组织教师自学等多种方式,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三是要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中小学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德教育学习活动和思想作风整顿活动,认真查找整改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师德教育、监管和惩处长效机制。四是要加强农村学校的教研教改,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在农村学校开展基于问题研究等创新课题,解决农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五派遣优秀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优秀的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规定教师在一个学校连续工作超过一定年限,必须轮换调整。随着我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落实,特别是随着教师管理权限上收到县(市、区),为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教师交流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如果制定统一的福利条件和待遇标准并加以落实,可以促进师资流通的顺畅。
㈢加强农村家长学校建设,实现家庭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联系,如果家庭教育如果与学校教育方向不一致,就会使学生不知所措。然而,由于受父母学历层次、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差异还十分显著。对此,要积极依托现有学校教育资源,广泛兴建家长学校,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确定家庭教育工作的方法步骤,完善家庭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提升广大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通过各种活动,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促进“三教”结合,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协调、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了,教育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我国现在的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60%以上,文盲半文盲主要在农村。显然,在基础教育中,农村教育是大头。农村教育不能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建成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的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财政司。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
2、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
3、王芳。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
5、谢发。汤仙月。曾勇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腐败现象与行政监督体系的完善
下一篇
:
浅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对行政人..
Tags:
我国
城乡
教育
均衡
发展
问题
研究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行政管理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下载
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