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下载
|
行政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开题报告
|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
全站搜索
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论文
现成论文 →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当前位置:
行政管理论文网
->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XCLW112321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二、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状况的具体表现
三、针对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现象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内 容 摘 要
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更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思想。
然而,在现实中,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城乡义务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大;二、 城乡师资投入差距大;三、城乡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差距大;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发展差距大。
由此在三个层面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一、城乡教育联动;二、规范化学校建设;三、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
均衡发展是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更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思想。因此,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现实中,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城乡义务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大
由于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起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不大,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农村学校办学经费严重短缺。不少农村学校连最基本的“一无两有”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配置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教师教学只有“三件宝”,即:课本、粉笔和黑板。这与城市学校标准化教学楼、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及功能齐全的活动场所相比,形成明显的反差。
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2001年全国小学和初级中学危房面积5013.8万平方米,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小学和初中)危房总面积达4091.9万平方米,占全国中小学(小学和初中)危房总面积81.6%,全国农村小学、农村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达7%和5.6%。因此,人们常常用“破房子,土台子,坐着几个黑孩子”来形象描述农村教育的困境。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小学生在人均教育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人均危房面积是城市的3.82倍,而人均语音室面积、人均计算机、人均图书藏量、人均电子图书藏量、人均固定资产总值方面,城市分别是农村的5.48倍、4.48倍、1.52倍、4.80倍、4.54倍。即使有一些基础设施,其质量也和城市差距甚远,大都陈旧落后,多数是70—80年代的传统电化教学器材,而且由于使用时间长,损坏多,实际真正能够使用的仪器设备是很有限的。
表1:2002年全国小学人均教育资源
人均危房面积(m2/人) 人均语音室面积(m2/人) 人均计算机(台/人) 人均图书藏量(册/人) 人均电子图书藏量(片/人) 人均固定资产总值(万元/人)
城市 0.0930 0.0352 0.0454 15.5134 0.1835 1.0046
县镇 0.1934 0.0206 0.0251 12.7444 0.0714 0.2836
农村 0.3554 0.0064 0.0101 10.2100 0.0382 0.2211
城市: 农村 0.26 5.48 4.48 1.52 4.80 4.54
县镇:农村 0.54 3.21 2.48 1.25 1.87 1.28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
我们从表2和表3也可看出,无论小学还是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距都在1倍左右,而基建投资的差距更在3~4倍。据200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级财政负担,省和地区(包括地级市)财政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考虑到县级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仍来自乡镇财政的上缴,实际上,最终由农民负担的义务教育投资约占到农村义务教育总投资的80%~90%。农村经济水平落后,乡镇财政实力薄弱,主要由乡镇财政负担义务教育经费,势必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即使义务教育主要由县级财政负担,教育经费也会存在很大困难,有关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县级财政赤字面一度高达40%以上,而且越往西部赤字面越大,有的省份县级财政赤字面甚至高达60%以上。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具体到更小单元的县和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就更大,而义务教育经费恰恰由这千差万别的更小单元来提供,势必会加剧全国城乡教育的不平衡发展。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应加大国家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筹。
表2:2001年分地区地方初级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元/人)
合计 事业性经费支出 基建支出
教育经费支出 1371.18 1280.79 90.39
城镇 2150.16 1962.05 188.11
农村 1013.65 968.11 45.54
城镇:农村 2.12 2.03 4.13
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 839.42 817.02 22.4
城镇 1215.74 1167.45 48.28
农村 666.7 656.18 10.52
城镇:农村 1.82 1.78 4.5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整理
表3:2001年分地区地方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元/人)
合计 事业性经费支出 基建支出
教育经费支出 971.69 928.54 43.14
城镇 1484.48 1400.41 84.02
农村 797.6 768.34 29.26
城镇:农村 1.86 1.82 2.87
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 658.48 645.28 13.21
城镇 953.39 923.10 30.32
农村 558.36 550.96 7.4
城镇:农村 1.71 1.68 4.1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整理
二、城乡中小学师资水平差距大
1、农村专任教师的缺乏和城市教师的过剩现象并存。
根据表4的数字,2002年,全国中小学共聘用代课教师59.66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47.04万人,占代课教师总数的78.85%,占农村教师总数的8%。在农村每百名中小学生拥有的代课教师数是0.42,是城市中小学生同一指标0.19的两倍多,也就是说在城市,每520名学生中有1名代课教师讲课;而在农村,每240名学生中就会有1名代课教师教课,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这还只是全国的平均数,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师资就更匮乏。一方面是农村教师的紧缺,另一方面则是城市教师的过剩。以北京市为例,2000至2001学年有小学2169所, 2001至2002学年有小学1960所,一年之间就减少了209所。按照北京市教委的规划,到2005年,北京市的小学将由现在的1960所进一步减少到1500所左右。大部分地区在2000年前后,小学在校生人数减少了30%,预计小学入学人数减少的状况要持续到2010年左右。城市小学生源萎缩,直接导致了教师的超编过剩。北京市某区58所小学教师超编,占小学总数的98%,而且,超编人数每年将以10%的速度递增。
表4:2002年全国城乡小学及初中师资情况
学生总数(人) 专任教师(人) 每百名学生拥有的专任教师数(人) 代课教师(人) 每百名学生拥有的代课教师数(人)
城市 28392882 1571638 5.54 53649 0.19
县镇 46709756 2377783 5.09 72471 0.16
农村 112505057 5259739 4.68 470433 0.42
城乡差别 -3688101 0.86 -416784 -0.2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整理
2、城乡教师素质的差距大。
如果说上表说明了农村师资的匮乏,那么表5的数据告诉我们另一个事实:农村和城镇教师素质差距同样非常大。在小学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农村与城镇的差距达到了2.22个百分点,而在西部地区这一差距达到了4.31个百分点。城镇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是农村的两倍以上,差距达到了20个百分点。在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农村与城镇差距全国平均7.58个百分点,而西部差距达到9.07个百分点;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城镇是乡村的近三倍。
表5: 2001年分区域分城乡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状况(单位:%)
地区合计 东部地区平均 中部地区平均 西部地区平均
小学:
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96.81 98.25 97.32 94.40
其中:城镇 98.26 98.74 98.27 97.41
农村 96.04 97.91 96.87 93.10
农村与城镇的差距(百分点) 2.22 0.83 1.40 4.31
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 27.40 32.47 27.31 21.18
其中:城镇 40.94 44.38 41.62 34.20
农村 20.25 24.20 90.67 15.58
农村与城镇的差距(百分点) 20.69 20.18 20.97 18.62
初中:
3、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88.81 90.96 88.45 86.03
其中:城镇 92.32 93.34 92.36 90.47
农村 84.74 87.44 84.71 81.40
农村与城镇的差距(百分点) 7.58 5.90 7.65 9.07
4、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 16.95 19.85 16.56 13.04
其中:城镇 23.51 26.15 23.39 18.95
农村 9.35 10.50 10.07 6.88
农村与城镇的差距(百分点) 14.16 15.65 13.32 12.07
资料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
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师的工资低、福利差、条件次、机会少。城乡教师工资的差距很大,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发达地区,城市教师与郊区偏远地区及山区教师相比,其每人月工资待遇也相差800~1000元,而代课教师每个月只有几百元。尽管农村教师工资如此之低,各地还常常发生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另外,农村教师所享受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也远比不上城市优越,享受培训进修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农村生活条件本来就很艰苦,远不如城市生活方便舒适,再加上城乡教师待遇的巨大反差,使得师范类毕业生更不愿到农村从事教学工作。
三、城乡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差距大
因办学条件、师资素质、管理水平、生源质量等因素影响,城乡中小学办学的效益和质量极不平衡。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多数学生文明习惯较差、视野不开阔、信息渠道不畅、见识不广、潜能生比例较大,有的学校课程设置不全,课时安排不足,学生学习死记硬背,不能活学活用,农村初中每年升入高中的比例低,甚至有的连续几年中考升学率为零,必要的课外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长期不去开展,学生流失和流动率较大。而城市学校相对较好。
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发展差距大
热点学校如传统名校、示范性学校,办学条件好,师资配备较强,教学质量高,是家长择校的重点对象。而一般小学或村小由于教育投入缺口较大,师资配备相对较弱,办学条件较差,学生流失严重。如玉林市玉州区东环小学共有学生4887人,72个班,超大班占97.2%。而北流市大里镇高垌小学仅有20名学生和2名老师。优质教学资源的不足,使“择校”、“择班”、“择师”的风气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不少薄弱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也因此“孔雀东南飞”,流向教育资源丰富的学校,进一步加重了失衡的困境。
为了进一步缩小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城乡教育联动
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可建立教育扶贫长效机制,每年选派一批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帮教。优秀教师除了担任教学任务外,还要指导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帮扶工作出色的要进行表彰奖励,对帮扶工作做得较差的要继续留在农村学校工作。同时,每年不定期地选送一批薄弱学校教师到城市学校或外地学校观摩、学习、取经。城市学校的优秀校长要定期到农村薄弱学校指导工作。此外,还可建立城市学校对农村薄弱学校帮扶承包责任制,使农村薄弱学校尽快“脱弱”。教育行政部门可把帮教工作作为对城市学校整体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评奖惩。
二、规范化学校建设
要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总体方案,认真规划中小学布局,积极做好新一轮全市中小学校网调整工作,逐步完成小学向乡镇所在地和中心村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的中小学布局。在调整好学校布局的前提下,切实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改造,缩小校际硬件建设差距,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让城乡孩子同享一片蓝天的平等与温暖。
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仅仅是消灭危房,购置课桌、图书资料、文体器材,更重要的是配备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实现跨越式发展。各级政府在加强“一无两有三配套”建设的同时,要按标准要求配备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卫星教学接受器、教学光盘播放器、音像资料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教学手段和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弥补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上的欠缺,缩短与城市教育的差距,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此外,还要利用农村地理优势建立学生活动场所,为农村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各地都要逐步提高教师培训经费在教育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应注重向农村倾斜,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农村教师全员免费培训;还应有计划地组织农村骨干教师到示范性学校挂职学习,组织城市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定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教学讲座、上示范课等多种形式的支教活动,帮助农村中小学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 考 文 献
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下一篇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Tags:
我国
城乡
教育
均衡
发展
问题
研究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行政管理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下载
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