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下载
|
行政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开题报告
|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
全站搜索
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论文
现成论文 →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当前位置:
行政管理论文网
->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 浅谈九龙县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浅谈九龙县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XCLW115755 浅谈九龙县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原则和意义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四)、九龙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
二、九龙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三、完善九龙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措施
(一)、实现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险建设目标的现实基础
(二)、完善九龙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内 容 摘 要
(论文题要)城乡统筹、社会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针九龙县在新农村建设和资源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政府就如何做好新形势的农牧民群众社会保障工作十分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内容。根据九龙县实际,我对其中社会救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动就业等内容做重要论述。
浅谈九龙县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原则和意义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
一般说来,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予以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和措施。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内外实践表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是保障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人民群众有生活来源,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安全网”。二是通过调节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提高最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发挥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其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从而发挥“平衡器”作用。三是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经济的活力,而且能通过为劳动者建立各种风险保障措施,帮助他们消除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1、城乡统筹,保持稳定
城市居民和农民都是社会成果的创造者,在劳动保障、医疗保险等方面,应该平等对待。解决农村的社会保障要着眼于长远,要从根本上着手,不能只顾眼前。
2、统一规划,剃度推进
为了确保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整体推进,全县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总体框架和规划,同时允许各乡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剃度推进。
3、政府引导,强化意识
政府在制度设立上,既要有鼓励引导的激励措施,也要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明确农民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要加强引导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参保意识。
4、多方筹资,各有侧重
社会保障资金原则上有个人、集体和政府共同承担,但应有侧重。由于九龙县集体经济空缺所以社会保险以个人缴费为主,政府予以补助,社会经济和社会福利以政府为主。
5、以收定支,保障适度
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科学合理的确定待遇标准,既要保证制度持续有效运行,也要根据生活水平提高,及时调整待遇标准,保障基本生活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有了长足进展,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总体框架,并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安全网”、“平衡器”和“稳定器”作用,就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 另一方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这为我们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让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农民的生产生活解决后顾之忧。
(四)、九龙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
九龙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对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改善和整合,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社会互助为补充,社会福利和优抚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建立保障项目齐全,保障水平适度,制度健全的现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阶段的目标是:研究制定九龙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全面实施被征地人员(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农村生活保障制度为主的社会救济制度,研究启动农村养老保险的思路和对策。
二、九龙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具有保障公民生存,促进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功能。根据调查统计,全县农业总人口为48450人。随着九龙县社会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九龙县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建立了以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为基础,社会经济和社会福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框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成为农村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
九龙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自2003年实施以来,经历了积极探索,全县实施和规范发展三个阶段,现已覆盖全县各乡(镇)、村、组,改变了农村长期以来以临时救济为主的救助模式。截止目前,全县农村低保享受户1653户,4516人,至低保实施以来共支付救助金额5419.2万元,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有了稳步扩大和提高,有力的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另外,五保供养得到较好落实。截止2006年底,全县农村无法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516户五保老人实施供养。为解决五保供养经费不足问题,从今年起,县政府还将五保供养经费从原来的每人每月1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使农村五保供养的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运行起到了一种“安全阀”的作用,它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推迟或抑制消费避免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并存,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2、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九龙县农村医疗保障的主要形式。截止目前,全县共有41725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86%。按照低标准起步的原则,每人每年参保费用为10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动,在县卫生局下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做到机构、经费、人员三落实。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医疗报销已经开始兑现。同时,为缓解农村特困人员大病就医困难问题。九龙县从2007年1月1日启动了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按照本人申请,村乡审核,县民政局审批等程序,对国家规定的12种特殊病历人员实施医疗救助,个人每年享受大病医疗救助最大限额2000元截止2007年6月底,全县已有1295人享受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已发放农村医疗救助资金总额万余元,为农村特困群众极大的解决了看病就医难的问题。九龙县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群众依靠集体力量在自愿和互济的原则下建立起来的一种医疗互助组织。它的特点是农民个人和财政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共同筹集合作医疗基金。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患病时所需的医疗费用,由合作医疗基金组织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因此,农村合作医疗具有医疗社会保险的性质,可以说是农村医疗社会保险的初步形式,也是一种初级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农村医疗保险是将参保费用集中起来,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用于支付被保险的农牧民医疗费用的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为保证农村医疗社会保险的顺利运行,医疗保险基金筹资的原则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确保农村医疗保险机制正常运行。
3、农民的养老保险开始由传统的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险转换。
根据调查统计,截止2006年底,九龙县男性年满55周岁以上的有2888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1%,女性年满50周岁以上的有4061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4%。这些年满50周岁以上老人98%的养老费来源于家庭赡养和自己从事土地劳动收入。由此可见,九龙县的农民养老仍是以传统的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为主。另据调查统计,九龙县现有701人参加了农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经济条件发达的乡镇,农牧民群众的参保愿望十分强烈。这表明随着九龙县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以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为主的养老方式正向社会养老保险转换和过度的趋势已初步呈现。在现有的养老保险体制内强化筹资功能,提高养老保险收缴率,杜绝统筹外项目进入统筹内,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增加财政预算中对养老保险基金投入的比重。
4、加大转移就业,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对建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突出的意义。近年来,九龙县一方面加大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由县就业局统一规范输出农民工,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收入远远高于传统的农业收入,为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根据九龙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鼓励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县建起了养猪基地、蚕桑基地、青蒿基地、花椒基地等,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九龙县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尚有很多缺陷,与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还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和谐九龙还有很大差距,问题和矛盾依然突出。
1、农村弱势群体的保障问题依然突出
农村低保方面,一是农牧民群众普遍反映部分老退伍军人、老村组干部,他们为九龙县的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在他们由于失去劳动力,且普遍身体状况较差,家庭特别困难,符合低保的条件,但未纳入低保,低保覆盖范围还比较狭窄,建立一个更大范围内的农村救助体系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二是现行的低保政策每人每年只有200元的补助,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下。三是在低保发放过程中,农牧民群众相互比收入、比困难,有的乡镇为了减少工作矛盾,把低保资金以村组为单位“打捆”发放,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导致该救助的特困群众未得到救助,农民对此反映强烈,低保发放还需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以规范。
五保供养方面,一是应保未保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全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今后五年内,九龙还有近几百人应纳入五保供养范围,供养任务将更加繁重。二是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处境令人担忧。在现有的五保供养对象中全部属于分散供养,部分五保对象由与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又找不到愿意代耕的人,使其所分的田地落荒,只能依靠亲友、邻里的施舍和临时困难救济维持低标准生活。且有的五保供养户每年的救助金额被其亲属或邻里所领取后花销,根本没有用语五保户的生产生活。导致有的五保户仍然住破房、穿破衣、有病无钱治、屋漏无钱修,生活非常困难。进一步加强敬老院建设十分必要和迫切。
2、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农牧民群众对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非常支持,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顾虑和问题,一是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截止目前全县参合率只有86%。二是在合作医疗中,农牧民群众的参保标准只有10元,不能满足农牧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三是农民与医疗机构间的信任危机,许多群众对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职业道德和乡镇一级医院的管理服务水平缺乏信任,。因此,卫生系统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后,在相关政策制定、公示制度、报帐规程等方面还需尽快完善。四是在城乡医疗救助方面,国家政策规定只对12种特殊病历进行救助,每年最高补助标准只有2000元,农民得大病之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扩大救助的病种范围,提高补助标准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3、观念陈旧,经济制约,部分农牧民社会保障难以落实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养老一直是以土地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靠子女赡养。多数农民年复一年地耕作土地,对依靠政府社会保障的意识淡薄,即不了解社会保障的意义,也不愿意参加保险。认为将钱握在手中总比按月缴纳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费用更踏实、实惠。在加上经济状况是关系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重要问题。目前,完全依靠县级财政为广大农民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困难很大。从我九龙情况看,资源开发和公路沿线经济状况较好的乡镇,大部分农民有低标准的缴费能力。但是地处偏远乡镇的农民,就业机率低,生产生活落后,增收门路少,基本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农民自身交不起参保费用,再加上政府投入社保基金的财力有限。因此,社会保障工作就难以全面落实。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不容乐观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很多困难。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有的年龄偏大,转移就业十分困难,有的即使由劳动部门统一输出务工,也多不稳定,失业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完全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很多人没有接受过相关业务技能培训,只有让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作技术示范,才具有学习和指导的作用。
5、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任务繁重
九龙县由于地理、气候和自然条件特殊,历年洪水、泥石流、岩崩、滑坡、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且灾多、灾重、灾频、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仅今年5.24特大群发性泥石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就达9000余万元。每年,灾民的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的任务十分繁重。
三、完善九龙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措施
(一)实现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险建设目标的现实基础
1、经济发展为农村的社会保险建设奠定基础
近年来,在九龙县新农村建设和资源开发“两篇文章”思路的指引下,九龙县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2006年九龙县的GDP达到7.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6.7亿元,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几百万元上升道2006年的7100万元,综合实力在全州18个县中位居前列。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的提高,为我们实现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奠定基础。
2、农民收入的提高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提供了可能
据统计,2006年九龙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868元,在全州属于较高水平,随着九龙县新农村建设和资源开发的推进,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很多农民从传统的刀耕火种变为现代种植养殖,同时从事副业、第三产业等。在公路沿线和资源开发的乡镇,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一方面促进了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他们对社会保险的经济承受力,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能。
3、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些经验
近年来,九龙县不断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索,开始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去年又在小开发失地农民中启动养老保险,今年又组织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通过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积累了一些经验。
(二)、完善九龙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为保证九龙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工作重点的落实,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的长期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端正认识,充分认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引起各部门,各乡镇的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早规划、早着手、早起步。做好长期艰苦努力的思想准备,防止和克服那种“无关紧要”的思想,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全县上下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营造有利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的氛围。
2、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在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进一步强化职能。健全管理机构,按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统筹规划,协调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加强指导和监督,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向广大农村,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入基层,了解掌握情况,加强指导,及时解决各乡镇在组织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保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将次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监督。
3、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
政府要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年按一定的比例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资金的投入。资金来源可以从做大社会保险风险资金入手,通过土地出让收益、财政预算安排和其他收入等渠道筹集。
4、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要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关键还取决于如何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促使其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要在全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引导和鼓励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地农村富于劳动力;推动跨地区流动就业。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整体规划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十分必要。指导全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分类向前推进,使九龙县社会保障体系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九龙县人民政府 《九龙县县志》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 《社会保障学》
刊物 《中国社会保障》
浅谈九龙县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试论现代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销售企..
下一篇
: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分析
Tags:
九龙
农牧民
社会保障
体系
完善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行政管理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下载
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