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下载
|
行政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开题报告
|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
全站搜索
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论文
现成论文 →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当前位置:
行政管理论文网
->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 “公务员报考热”的冷思考
“公务员报考热”的冷思考
XCLW122041 “公务员报考热”的冷思考
一、公务员及“公务员热”
(一)公务员
(二)我国的“公务员热”现象
二、有关“公务员热”的思考
(一)“公务员热”存在的原因
1. 公务员职位存在的诱感
2. 公务员考试的形式其有吸引力
3. 传统历史观念的影响
4. 社会环境因素
(二)公务员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1.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2.就业形势严峻
3.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浪费
4.职业平等观念受到挑战
5.开拓创新精神的缺失
6.盲目跟风,缺乏科学定位
(三)“公务员热”产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 消极影响
三、如何应对“公务员热”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二)公开与透明制度的建立
(三)责任与考核制度的建立
(四)加大政府社会管理的力度,创造更多的就业职位
内 容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越来越规范化、法制化。公务员录用考试作为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平台,吸引了广大考生参与其中。自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实行以来,我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逐年激增。199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仅为490人。近几年,我国公务员报考人数多、录取比例低、受社会关注程度高等各方面都超过了其他现行考试,俨然成为“中国第一考”。同时,各省、市、机关公务员报考热浪滚滚,形成了席卷整个社会的“公考热”。我国政府招募公务员实行公开考试的办法,并逐渐放宽了报考人员的条件。公务员考试具有一定的透明性,试题是由国家或地方的相应部门制定,并实行统一考试,公平竞争的原则,所以公务员考试被称为“玻璃房里的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目前,公务员普遍缺乏的是国际法律基础知识、外语交流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国际金融和经贸知识等业务素质。同时,我国公务员思想素质还没有由虚构的“社会公仆”成为现实的“社会公仆”,从“官”真正转换到“公仆”上来。本文围绕着“公务员热”这一热门话题,对公务员热的具体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分析及思考,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公务员报考热”的冷思考
一、公务员及“公务员热”
(一)公务员
1.公务员的含义
“公务员”一词,是从英文“civil servant或者civil service”翻译过来的。英文原意是“文职服务员”、“文职仆人”,有人直译为“女王的仆人”,有人意译为“文官”或者“文官制度”,也有人译作“公务员”、“公务员制度”和“文职公务员”。美国则称为“政府雇员”(governmental employee);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称“文官”,战后改称为“公务员”;法国直称为“公务员”;联邦德国称为“联邦公务员”或“联邦官员”。
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纷纷仿效英美等国,建立起自己的公务员制度,把政府中从事公务活动的人员成为“公务员”。按照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公务员现状
我国公务员制度大致经过了这样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提出改革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中共中央十三大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七届人大一次会议进一步提出“抓紧建立和逐步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于1989年在国务院的六个部门进行试点,1990年进行地方试点并且逐步在全国展开。①1993年4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并于1993年8月14日正式颁布,同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确立。
经过12年的发展,我国的公务员制度由对原有干部的“考转”与社会招考并行转变成目前的完全的社会招考,副主任科员一下的非领导职位“凡进必考”,且有所突破:选调高学历专业对口的博士(后)及硕士到政府部门担任副科、副处甚至副厅级领导职务。这种突破对于招考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更有利于选拔到具有专业才能的领导干部。2005年《公务员法》的颁布与2006年1月的实施,进一步加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法治化,是我国公务员制度又一个进步。
我国公务员主要来源是原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适用本条例”,使得我国原政府机关中因各种原因在政府中就业的人员都成为“公务员”。虽然《公务员法》对“公务员”重新加以界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但是我国政府原工作人员中,有着不同专业、不同学历的人员,还有的甚至还是文盲。到目前为止,公务员中只有70%左右取得专科以上的学历,其中很多是通过在职进修取得的,学科的对口性不强,知识不够扎实,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他们在工作中的非规范化的行为使他们对理论产生怀疑)。虽然说经过12年的招考,已经补充大量的高学历、专业对口的公务员,但是补充的公务员大多数集中在市级政府以上,在基层政府中却相对较少,且在学历上,更重要的是素质上达不到要求,特别是对于加入WTO后对于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公务员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我国政府决心建设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公务员队伍,以适应入世后对行政管理的要求,但这样的队伍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目前,公务员普遍缺乏的是国际法律基础知识、外语交流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国际金融和经贸知识等业务素质。同时,我国公务员思想素质还没有由虚构的“社会公仆”成为现实的“社会公仆”,从“官”真正转换到“公仆”上来。
(二)我国的“公务员热”现象
自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实行以来,我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逐年激增。199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仅为490人。近几年,我国公务员报考人数多、录取比例低、受社会关注程度高等各方面都超过了其他现行考试,俨然成为“中国第一考”。以国家和中央机关公务员录取为例,自中央机关招考实行网上报名以来,合格的报考人数大幅度攀升,由2001年的32904人次上升到2005年的541552人次。其中,2003年招考报名人数为121165人,比上年增长95%;2004年招考报名人数达到了360240人,增长了197%;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报名人数为541552人、通过资格审查的合格人数达到310645人,均创历史新高,职位供求比例高达1∶37.3。2006年的招考,全国总报考人数接近100万人次,除海关职位外,通过审核的考生接近40万,平均录取比率接近1:50,一些热门职位的录取比率甚至超过了1∶1000。同时,各省、市、机关公务员报考热浪滚滚,形成了席卷整个社会的“公考热”。
二、有关“公务员热”的思考
(一)“公务员热”存在的原因
1.公务员职位存在的诱感
一是公务员具有稳定性。据人事部统计资料,从1996年实行辞职辞退制度以来到2003年的8年间,平均每年被辞退的公务员不到2500人,约占公务员总数的0.05%左右。而企业人才流动率却达到10%。0.05%的流动率充分说明了考上公务员就抱上了“金饭碗”。
二是公务员具有良好的待遇。我国《公务员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从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公务员的工资无论高低都是有保障的,它由国家财政负担,有雄厚的财力后盾。此外,公务员良好的福利待遇,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向公务员靠拢。
2.公务员考试的形式具有吸引力
我国政府招募公务员实行公开考试的办法,并逐渐放宽了报考人员的条件。公务员考试具有一定的透明性,试题是由国家或地方的相应部门制定,并实行统一考试,公平竞争的原则,所以公务员考试被称为“玻璃房里的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3.传统历史观念的影响
“官本位”思想对人们的影响一直存在。在古代,当官做“老爷”是地位、财富的象征,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众多读书人一生的追求。即使当今社会,人们也会把公务员幻化成古代的“老爷”,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public-servant”。所以,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公务员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成了公务员,就会身价倍增,就会摇身一变步入了所谓的社会“高层”。同时,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们,也充分验证了“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像“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的说法则成了很好的验证。
4.社会环境因素
一是就业压力大。仅以大学生就业这一方面来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而社会提供的岗位有限,所以即将踏出象牙塔的学子们往往把公务员作为自己的首选目标。在一项对89个城市大学生的就业调查显示中,公务员职位虽然只为大学生提供了l%的就业岗位,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目光。由此可见,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式是多么的严峻。
二是从众心理作崇。“从众”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许多人报考公务员就是“随大流”。“随大流”的人在之所以报考公务员,只是看到周围的人报了,自己就跟着报。正因为有这种情况的存在,所以每年的公务员考试都会有大量的人弃考。
三是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传统就业观念遵循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点。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工作不稳定现象时有发生。公务员这一职位的特点就恰巧符合人们的传统就业观念,故出现“公务员热”现象并不是偶然的。
(二)公务员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1.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部分考生倾向报考位高权重、权力大的部门。这可从报考公务员岗位“冷热不均”的情况反映出来。据调查,有9个热门岗位竟然达到了200多人竞争1个名额,而税务、财政、人事等部门更热。但诸如海洋局、地震局、气象局等清贫岗位连报名开考的名额都不到。这说明部分考生的报考出发点较为“势利”,较为“嫌贫爱富”,具有功利主义色彩。有这样的择岗观,即使考取了,也难成为尽职尽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好公务员。部分考生究竟看中了公务员什么?据调查得知,相当一部分考生是看中了公务员手中的特权,看中了一些热门岗位的“隐形”收入,看中了公务员能够得到诸多看不见的好处。反映了他们心中存有当官做老爷和“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的心态,而为人民服务,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好思想似乎已被淡忘。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就业形势严峻
我们从“公务员热”中也能看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自1999年我国大学开始实行扩招政策以来,在校大学生数量开始增多。据统计,2004年全国有240万高校毕业生寻求工作,2005年这一数字上升为340万,到2006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410万。这次中央和国家机关集中招考,一次性提供8400余个岗位,这对于正在寻求就业岗位的大学生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具有非同寻常的诱惑力。报考队伍中出现了往年罕见的高学历现象,即“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教堂,本科生一食堂”的情景,促使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不得不同台竞技。就业竞争的激烈,由此可见一斑。缓解就业压力,可谓任重道远,值得每一位社会科学工作者去研究,献计献策。
3.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浪费
据统计,有相当部分在职人员和大学毕业生是学自然学科的,有很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背景,放弃专业而考公务员甚为可惜。从国家角度讲,培养一个科技人才,需要花费数以万计的财力物力;从考生角度讲,要在复习和备考上花费掉大量时间和精力,何况有的考生落榜后仍顽强执着,连考数年而未成功者,大有人在。从社会力量办学、助学机构角度讲,为此要举办各种名目繁多的学习辅导班,要出版印制大量的复习备考书籍,因考纲年年有修订和变化,一年后,旧书就不起作用了,白白当作破烂卖掉!根据应考队伍人数多,而实际能被录取的人寥寥无几的事实,断定这种现象会增加广大考生的经济负担,给组织考试的相关部门带来经济收益,是一种典型的“应试经济”现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量,这是一种经济学教科书所说的“内部经济,外部不经济”的现象。众所周知,社会财富是直接由生产一线和科研部门的人员辛苦劳动创造的,如果他们中的部分年轻人因报酬低,停止生产和科研,去报考报酬相对较高的公务员,那么社会财富怎能够大量堆积,充分涌流呢?“考公务员热”这一社会现象,反映了我国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近年来社会上有媒体反映,工人工资普遍增长缓慢,而公务员工资增长较快,诸种好处不是向参与生产经营等风险活动的工人和科研人员倾斜,而是向吃“皇粮”的公务员群体倾斜,公务员在培训、医疗、退休养老等方面的保障,是其他职业群体无法企及的。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最近指出,政府机关最大的作用是实施公共管理,对公务员的要求,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如果高素质人才都集中在政府部门,就会形成一定的人才浪费。当“公务员热”高涨,就会使原本应当在技术和专业性更强、更需要创造性的部门发挥作用的人才卡在了政务部门上,经济不可能有充足活力去面对新环境下的新挑战。在这种不很正常的激励因素作用下,一个“全民皆欲为官”的环境将会形成,并会造成其他行业人才的流失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4.职业平等观念受到挑战
凡人生而平等,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不过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都是社会主义劳动的一部分,都很光荣,这就是我们大力提倡的社会主义职业平等观。而当前许多原本不是公务员的在职人员纷纷放弃本职工作,加入到考公务员的队列中。这一现象表明,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业,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在人们眼里有了更大的优越性。这种职业不平等观反过来会影响人们对于劳动的看法,即认为有些劳动比其他劳动更加高尚。而现代社会要求所有的劳动都是光荣的,所有正当职业都是值得尊敬的。职业不平等观会带来身份歧视,违反平等主义原则。
事实上“考公务员热”现象所带来的职业不平等观,本身还可能强化“官本位”的文化传统,使得这种文化传统获得新的载体。公务员的英文名称是public-servant,其直译是一种从事公共服务的公共仆人,是作为一种职业的公共管理人员,是众多现代社会的职业之一,这种职业不能凌驾于其他职业之上。如果打破了职业平等主义取向,自然也就打破了经济持续增长、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5.开拓创新精神的缺失
在邓小平同志发表九二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敢为天下先,勇于吃螃蟹的开拓创新精神成了当有志青年的思想主流。他们不愿做官,不愿坐在清闲舒适的办公室度过一生,不辞辛苦,纷纷南下打工,或下海创业,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并掏得了第一桶金,创造了无数的财富神话,实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而在目前,相比之下,这种意气风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已黯然失色,代之以万众横下一条心,热热闹闹赶考公务员的场面。据报载:“你报公务员了吗?”已成为当前大学校园时髦的问候语。这充分印证了当前大部分青年和学生身上所应具有的创新精神、拼搏锐气、创造激情已渐行渐远,被盲目的“考公务员热”现象所替代。
6.盲目跟风,缺乏科学定位
不少学生在报考时出于一种“趋同心理”,看着周围的同学报考,自己也跟着报。面对激烈的考试竞争压力,部分考生临阵脱逃。据统计,北京有1.55万名考生弃考,江苏有9000名考生弃考,广东地区有14000名考生弃考,反映了很多考生没有对自己职业发展做出科学定位和合理规划。实际上,并非人人适合从事公务员岗位,在对这一职业向往的同时,应该冷静而又理性地思考作为公务员应该具备怎么样的素质,要履行怎样的职责以及自己是否合适。由于对公务员缺乏认识,盲目报考,有的大学生进入公务员队伍以后,发挥不了专业特长,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得不到施展,反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不良影响。
(三)“公务员热”产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建立公平竞争和择优选拔的人才机制
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比较规范,公务员考试的公平性、透明性对于所有求职者来说,是其他任何职业无法比拟的。公务员招考突出公开、公平、公正,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打破身份、地域界限,使“卷子”代替“条子”、“考官”代替“跑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6年,人事部对中央国家机关的招考职位不再设户籍限制,为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人员提供了平等的报考机会。国家行政机关在进人上实行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打破身份地域界限,不仅给人事工作注入了正气和公正,更得到广大应试者的信任和支持,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高度赞扬,从而保证了国家机关良性运作的生机和活力。
(2)有利于增强政府的执政能力
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探索和实践,正确把握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和方向。我们必须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优秀领导人才脱颖而出的选贤任能机制。随着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普遍推行和机关内部管理与建设的不断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总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高素质、高学历的年轻人步入公务员队伍,这成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硬件支撑。
(3)有利于消除“政治冷漠症”和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政府机关的吸引力在不断加强,人民政府为人民的理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随着公务员的社会地位逐步上升,许多人才也开始把政府工作视为实现个人抱负、提升人生价值的舞台。同时,新一届政府的亲民理念也给公务员职业增添了魅力。继承优良传统、同时吸收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的政府机关正在吸引各类人才一展抱负。“公务员热”是这一变化的直接反映。与此同时,“公务员热”使社会的焦点集中到政府的日常工作上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长期存在的“政治冷漠症”,使更多的人来关心政治、讲政治,这就为下一步政治体制改革打下了社会基础。
2.消极影响
(1)就业反示范效应
我国正处在就业竞争激烈阶段,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生提供了1%的就业岗位,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目光,过热的公共职位竞争会使得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纷纷加入竞争:一方面它加重了就业者的心理压力和就业的成本投入,浪费社会资源,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新生劳动力的失业问题,进而导致社会稳定问题;另一方面也会加大政府选拔理想人才的成本,影响行政效率,导致机构膨胀。政府职位是稀缺职位,它在社会总就业职位中占据很小的比例,事实上也应该很小。我国缺少的不是政府官员或者官僚,缺少的是合格的官员,而更缺少的是经济领域里的高素质的建设者,过热的公共职位竞争不利于人们形成新的就业观,造成结构性失业。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成本和公共开支剧增
私营部门的就业职位总是与其创造的财富相适应,提供就业职位越多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就越大,可是公共部门的职位越多却带来的是社会财富的消耗。职位增多导致各部门互相掣肘,乃至行政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带来行政成本的激增,其职位与其消耗的社会价值成正比。公共部门存在一种自我膨胀的趋势,“帕金森定律”对此给出了解释。《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公务员法》都确定了公务员的职业保障和收入稳定,但同时也给政府自身的精简套上“制度枷锁”。公务员在我国属于高级人才资源,其智力投资要相对较高,给付的报酬相对也较高,再加上近年我国部分省市试行“政府雇员制度”,高薪雇佣非公务员从事政府相关技术性事务的管理。政府雇员制度的推行原本是希冀“沙丁鱼们”(公务员)在“鲶鱼”(政府雇员)的刺激下能够更积极和活跃,但是“鲶鱼效应”并不一定显现,而其潜在效应却会出现:高薪攀比将会成为政府面临的又一个棘手问题。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大量的公职人员虽然退出了公共职位分流出去,但其收入来源还主要依靠财政,“得其利而未尽其力”;从公职上退休者不乏少数,而且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出现,退休金和医疗金的增加,我国政府负担将不堪重负。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还没有最终建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公共开支的剧增。
(3)容易强化“官本位”思想
很多调查研究表明,相当大一部分人选择公务员都带有很大的功利性,是瞄准了公务员这份工作的“好处”:工作的稳定性和福利的可靠性。历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考都存在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国家人事部和财政部等部门的职位非常热门。相反,一些地方的地震局、气象局和煤矿安全局却很少有人报考。很多报考者也表示,“官本位”思想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深的。甚至有些看好的就是政府部门的权力,认为能带来一定的灰色收入,并且有机会“结交权贵”,为以后成就事业铺平道路。由此可见,“公务员热”背后是官本位思想进一步强化的隐忧,必须引起决策者的重视。
(4)成为应试教育的新温床
从小学到大学,我国的应试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的顽疾。公务员考试虽然比较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测试,但公务员考试的命题模式却仍不完善。各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激烈的竞争下,许多报考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又跳入另一个应试教育的圈子。公务员热如果持续升温,还会对大学教育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一些文科专业,会潜移默化地变成公务员“应试教育”的基地。
(5)造成社会“创富能力”衰退
社会繁荣最重要的禀赋是保持创造财富的能力。而如何保持这种能力呢?最重要的在于这个社会知识精英的价值取向,知识层级中最顶尖的人要对创富领域保持一种激情,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知识、最优秀的人才、最灵活的机制要用于创造财富,这样的社会才会有活力和创造力,才会做大社会发展的“蛋糕”。一个理智的政府,应该致力于引导这个社会顶尖的知识精英留在“创造财富”的经济社会领域,而非涌向“分配财富”、“享受财富”的权力领域。目前,“公务员热”正折射着我国社会创富能力的衰退。因为受过系统知识训练的精英争相涌向官场寄望“分配”和“分享”。毋庸讳言,这是传统“官本位”和现实“权本位”对知识精英的精神庸俗化和涣散化的结果。这种慵懒、形而下、不健康的精英价值取向对社会危害非常大。
三、如何应对“公务员热”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大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积极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避免社会保障之应保未保、覆盖面不广的现象发生。另外,党和各级政府应不遗余力地、千方百计地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和就业问题,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人数和规模。
(二)公开与透明制度的建立
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增强政策透明度,政策执行过程的透明度,加大权力机关和公众对公务员特别是官员的监督力度,铲除公务员利用职务权利谋取私利的土壤,使公务员的一切收入皆为“阳光收入”。公务员财产公示制度与公务员子女就业、财产公示制度应该尽快建立,并且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有力的执行,使公众和监督部门在过程监督的同时可以从结果上对公务员队伍进行监督。当然,还要保证公务员取得合理的相对较高的收入。世界的反腐败现实证明,高薪虽不能养廉,但低薪确是导致官员腐败的重要因素。政府应该从爱护和珍惜人才的角度出发,不要让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成为公务员职务犯罪的制度根源。
(三)责任与考核制度的建立
根据公务员承担的责任进行考核。目前,公务员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而根据《公务员法》,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不论档次为几档,要避免考核中的“称职大平台”现象或者各档次“轮流坐庄”以逃避惩罚的现象,给公务员真正的危机感,而不是雷声大雨点小,让公务员队伍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精英,而不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碌碌无为者,使公务员考核结果与奖惩真正挂钩。目前,我们应当解决的是内部考核带来的“共同作假”,至少是考核不严问题,建立“外部—内部”协同考核机制,“只有独立于行为者或当事人之外的评估才是合乎逻辑和规范的,结果也才能是公允和客观的”,而外部考核还要解决的是合法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与对结果处罚的权威性不足问题。
(四)加大政府社会管理的力度,创造更多的就业职位
“职业无贵贱”,首先使各职业处于一个平等地位,而不是公共部门的优势地位或强势地位,而该风气的形成有赖于公务员的公仆意识的形成和服务意识的确立,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社会中真正表现出服务地位和公仆身份。其次,引导人们树立新的就业观,更多地加入到经济建设的组织中去,而不是做经济建设成果的消费者。第三,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高素质人员的创业意识和提供就业岗位的责任意识,不要让大量高成本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普通的公众争职位,而应该成为社会就业职位的提供者。
参 考 文 献
1.韩勇,廉永杰.“考公务员热”现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2.宋慧杰.公共管理视角下对“公务员热”现象的剖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
3.李慧卿,魏红英.公务员报考人数巨增的文化分析[J].南方论刊,2005(11).
4.盛若尉.理性看待公务员报考热[N].人民日报,2005-11-16(4).
5.程英.年轻人挤向中央政府掀起公务员热[J].嘹望东方周刊,2005-12-07.
6.刘晓翠.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竞争最激烈的考试[N].工人日报,2005-11-27.
7.关莹.舍高薪报考公务员三成人弃考只为凑热闹?[EB/OL].人民网教育频道,2005-11-22.
“公务员报考热”的冷思考
......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浅析企业员工激励
下一篇
: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Tags:
公务员
报考
思考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行政管理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下载
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