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下载
|
行政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开题报告
|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
全站搜索
原创论文 →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论文
现成论文 →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当前位置:
行政管理论文网
->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 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XCLW122635 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内容摘要
校园文化的概念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
(二)校园文化的背景分析
1、校园文化定位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
2、校园文化定位的教育背景
二、创建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课堂渗透
1、水乡文化的语词熏陶
2、历史文化的主动探究
(二)视觉文化的物质运行
1、静态视觉文化的潜移默化
2、动态视觉文化的深入构建
(三)特色文化的精神积淀
1、依托军校文化
2、结合时事文化
(四)制度文化的内涵营造
教师的民主文化的平台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内 容 摘 要
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它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传递和延续的作用,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又独立成章,又浸润到社会意识领域的每一次继承和积淀中去,并与时俱进地穿梭在每个世纪、每一代人中间。当今世界,国力竞争在初见端倪后日趋激烈。知识经济使社会各种资源重组、变革、开发,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文化就是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具体信息编码。其中,校园文化在整个民族的进取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社区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所依附的场所是校园,主体是教师、学生和行政管理者,产生与存在的载体是学校的办学实践、校园环境和师生的实践活动。因此,校园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校园环境和师生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观念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相统一的一种社区性群体文化。浦东新区实验小学围绕着学校校园地理环境圈,围绕着学校声誉的社会背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以师生为主体;以制度、环境、活动为载体;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础形态,创建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学校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实验小学形成民主型的制度文化、智能型的知识文化、素质型的知识文化、情感型的审美文化、开拓型的观念文化、和体现人文底蕴的环境文化协调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
校园文化 特色建设 意态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的定义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是“文”与“化”的复合词。《说文》①中说到:“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这是“文”字的本义。《论语·雍也》又说到“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文”的意义,已经开始进入“文化”的较为深入的层次了。而后,在传统的中国古籍中“文化”又上升为“文德、教化”、“礼仪法度”。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②(edward burnett tylor )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在我国,文化是指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总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育人条件、历史传统和校园氛围等诸多方面的总体反映,集中体现为校内人员的精神风貌和价值选择,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整合育人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强化育人效果、提升文化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文化大范畴中的一个分支,是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文化的普遍特征,同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亚文化现象,又具有区别于其它文化现象的个性特征。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精神文化、观念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
就文化的空间层来看,文化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校园物质文化和环境文化,又称硬文化或外显文化,它的建造和改变是可以根据需要而人为控制的,可以短期内形成,也可瞬息间改变;校园观念文化和精神文化,又称软文化或内隐文化,它的形成和改变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共同的实践涵育。校园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是介于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层次。不论哪一种形态或哪一个层次的校园文化,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塑造着学生的内在品格,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其独特的育人作用。
①《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我国第一部大字典 。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②: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
(二)创建校园文化的背景分析
1、校园文化定位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
文化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传递和延续的作用,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又独立成章,文化浸润到社会意识领域的每一次继承和积淀中去,又与时俱进地穿梭在每个世纪、每一代人中间。
以传统文化的“礼”为例,它与今天的“礼貌”之“礼”有较大的区别,儒家思想的“礼”,宣传的主要是“君臣父子”这一宗法等级秩序,强调的是专制体制下的“臣民”规范,这显然与今天现代文明观念相矛盾。“礼”与中国古代专制王朝的“法”相结合,成为维系中国古代专制社会的重要支柱,它是古老中国文明长期得不到自我更新的重要根源,这种“礼”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有脱不了的干系。正是基于此,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批对民族振兴有责任感的知识精英,比较激进地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目前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是“人”的现代化,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具有世界眼光,有权利意识、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准公民”。今天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者当然要经营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但一定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理性的分析和批判,有正确的继承,否则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极有可能是具有“奴性”色彩的古代儒生的复制品,这将与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差甚远。这种不加分析地对待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经营,力度越大,对社会、民族的进步的妨碍作用也越大。
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达到国富民强这一战略目标,取决于从我们手中培养的国民素质的切实提高和各种资源的开发。这里的资源既包括物资资源也包括人才资源,而人才资源的本身含义就是有文化的社会总体资源。当今世界,国力竞争在初见端倪后日趋激烈。知识经济使社会重组、变革。科学技术不可思议变为伸手可及。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文化就是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具体信息编码。
2、校园文化定位的教育背景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我们国家,它是以中国特色文化为根基,以活动文化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它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人文氛围。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和社会主导文化一样,产生巨大的能量。现代课程论认为:学生在学校习得的不只是读、写、算等方面可以测量的认知和技能上的发展,他们还从学校的环境、校园生活、组织制度、校内人际关系及学校的管理体制等方面获得没有显现出来的、潜在的价值。
二、创建实验小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浦东新区实验小学,创立于1995年,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一所有25班980名学生的中型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7亩,建筑面积5600M2,绿化面积1555M2学校粉瓦红墙,绿树环绕,漫步校园,可见初步积淀的校园文化底蕴。
近年来,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指导思想下,学校逐渐形成了一个健康、规范、均衡、有序、自主、创新的办学风格,力求真正做到“关注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关注每个学生的智能类型;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每个学生的处境和感受”。
围绕着学校校园地理环境圈,围绕着学校声誉的社会背景,我们的文化建设是以师生为主体创建并共享的,以制度、环境、活动为载体、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础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
(一)传统文化的课堂渗透
作为教育者,我们非常清晰地认识到,当世界化的脚步以它的加速度来到学生中间时,如果把民族的瑰宝割裂于双基训练之外,那么教学的内涵将受到束缚。只有在教学实际生活中融入中国千年文化、融入民族精神的渲染,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文字有感性的积累,才能使学生思维处理能力得以培养,才能使学生的爱国理想喷薄而出。
1、水乡文化的语词熏陶
“江南粉墙黛瓦、古越青瓷窑址、敦煌妞天壁画、漠北狼烟喋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展现中华文化的篇目。一副副雅致的细墨画,吞吐着浓浓的人文,对于时空相隔的我们来说有着不可名状的感染,以及一种本民族才具有的情素。就拿小学高年级教材《家乡的桥》一文为例,文化渗透是以语言熏陶为切入口的。
(1)以“自制短片—感动中国”为切入口,用民族特有的文化来调动学生情趣,引出“中华桥文化”。而后从高处回归,进入主题教学《家乡的桥》。
(2)以民俗景观零距离接触和汉字演变辅助教学的交相辉映来达到教学预见。学校语文组从文章所涉及到的人文景观出发,把民族文化的精华提炼给学生。带学生共同畅游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中。
(3)以“领会语言文字的精彩运用”为学习策略,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朗读感悟,对段落的仿照描写,来完成主要教学。期间穿插江南水乡中有关“桥”的媒体,以立体的多感官的刺激来加深对课文的品味,对家乡的热爱。
(4)以“中华名桥”、“世界名桥”、“身边的桥”三大板块为拓展学习内容,用小型展览会和上网查找学习来进行以上三大板块内容的自主学习。使学生从单一的课文学习中解脱出来,选择和处理文化信息,延伸“桥”文化的范畴,在意识领域中扩展民族自豪感。
2、历史文化的主动探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书中有不少中国历史故事。恢弘的场面,机智的应对,对于相隔千年的我们,仍然有着不可名状的感染。
像《赤壁之战》、《空城计》、《草船借箭》这些历史故事,可以说是在惊心动魄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这样的本色文化,既展现文章结构的严谨流畅,人物刻画的细微功底,又张扬优秀的处世人生,乃至精深的国粹,对人生观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1)学生们自发的筹建了—中国古代战争资料库。有《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故事》、《东周列国志》等几十册书籍。在这些书籍的阅读过程中他们认识了从未听说过的人物,理解了上百个成语,熟悉一些大人都未必知道的典型战例。“逐鹿之战”让学生们自豪地发现炎黄大帝创国的豪迈。“牧野之战”又让他们兴奋地发现了武王伐封的浩大声势。
(2)在建立资料库后,每次遇到有关课文,学生们就会查找大量课文人物的其它记载。通过这些信息积累,使课文人物多侧面的展现出来,人物形象丰满了许多。如:在一堂《田忌赛马》的教学中,学生就探究了孙膑、庞涓的学师过程,探究他们的战役。传说云梦山山势雄伟,飞瀑流泉遍布,云雾变化莫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拜师求艺在山中鬼谷子门下,学生们了解了鬼谷子另一个徒弟庞涓设计陷害孙膑,孙膑下山后被庞涓实施膑型,但他在无膝盖骨的状况下装疯骗过庞涓回到齐国,运筹帷握,指挥了围魏救赵等战例,最终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于是学生们对孙膑的聪慧过人佩服至极。
(二)视觉文化的物质运行
1、静态视觉文化的潜移默化
视觉是一种艺术,当这种艺术与文化有机整合的时候,静态的文化就会有立体的呈现。
(1)教学楼主阵地文化
教学楼走廊是一个可以挖掘的阵地。一楼走廊上带插图的连环画成了这里主要宣传工具。一年级的学生还小,但可以通过插图去理解、去想象。故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学生们不仅能看故事欣赏卡通画面,更能了解中国历史。五千年的文化虽然不能逐一展现,但文化的触角将轻轻扣动孩子的心扉。二楼走廊上是成语故事的宣传版面,学生们会为祖国蕴义深厚的语言文字而折服。成语中隐含的人生哲理通过视觉的感官,转化成价值观的启蒙。而三楼、四楼是两个走廊图书馆。小小椅子、小小书架、一些书籍成了这里的主人。闲暇之时,就让身边的知识伴随学生们快快成长吧!
(2)民族历史展厅辅助文化
民族历史走廊和陈列室的布置为学生们开辟了一个专题教育的区域。在这个视觉文化展区,有仿真的战斗机、仿真的中国民航机。那架周总理乘坐过的专用机使多少孩子的眼中折射出夺目的光芒。当一届又一届学生看到民族精英飒爽的风姿,看到老一辈革命家挺拔的身躯、慈祥的脸庞时,幼小的心灵中祖国的国防事业一定会在这里起步,爱国的激情一定会被点燃。
(3)科技走廊创新文化
科技走廊是又一个教育的基地,历史上有名的天文学家,重大的天文学事件和目前世界最新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在这里展现在学生眼前。看不见的纳米技术让学生们感受着神奇的力量。如同一个浩瀚的宇宙,这里也模拟成广漠而深邃的外太空。蓝色太空启迪着学生们多少无尽的探索欲望。
2、动态视觉文化的深入构建
(1)信息文化的高速介入
从远古至今,中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流长。而目前,生活领域到教学土壤,信息技术的大量衍生,使文化的涵盖面进一步扩大。校园动态视觉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建设一个适合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网络。校园网指挥站可程控全校所有的信息网络和行使在整个校园内信息快车。这列信息快车没有始发站,没有终点站,循环往复。各类通知,各条快讯,每个角落的分布情况,每个办公室、每个教室的转播,电脑连接都能乘上这列信息快车。它的超高速运行,在所有学生视线内留下影像。
(2)意态文化的生成活动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应该有静也有动,因为校园文化的内涵需要有心人慢慢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将使学生的素养提高指日可待。
小小银行试营业了,小小广播台试播了,军校小记者报名了,一切都如同是一个成人世界的缩影。试点成功后,一场校园招聘活动走上了舞台。谁能成为实验小学第一个银行行长,谁能成为实验小学第一个广播台台长,谁能成为实验小学第一个总编?这一个个问号在我们激烈的招聘会后露出了端倪。
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实验小学的第一届“文化节”拉开了序幕。全校全体教职员都参与了节标设计、吉祥物设计、还为文化节献上了自己制作的礼物。同学们自己设计的吉祥物,憨态可掬,代表着深刻的含义。设计的节标,简洁明快、寓意深刻。文化节的礼物精巧而新颖。制作过程同样是一次拓展思维的大好机会。学生作品中有腾越的龙组成的文化二字,有可乐罐拼成航船,有贝壳做成的雏鹰,也有鹅卵石拼就的小路。教师作品中有中国传统脸谱、篆刻、绒绣花瓶、茶壶艺术、校园俯瞰图等等。这些校园特有的文化在实验少年的心中留下的将是不可磨灭的烙印。
(三)特色文化的精神积淀
中国的文化,从盘古开天起就生生不息。六朝古都的琉璃折射着神州飞天的梦幻;恒古久远的戎马古道,镌刻着神州飞天的图腾。五千年逐浪滔滔,少年强则国强。国魂、军魂、民族魂是我们这个拥有悠久文明的国度生命不息的动力。
少年军校是一种具体形式上的综合体验教育,体验道德情操、体验坚忍不拔、体验科技强国。从长远的飞跃角度来看,军校文化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德育课题。千百年来,我中华大地人杰地灵,我华夏儿女睿智而坚毅。这种民族之魂,应该代代传承。
1、依托军校文化
学校开展了收集中国十大元帅的资料,在影视欣赏、资料交流、故事讲述、纪念册纪念章的展览等系列活动中让久离战争年代的学生能站在今天的角度尊仰先辈,审视历史。学校开展沿着中国十大元帅的足迹,传递生命不息的火炬,重温红色誓言的活动。
2、结合时事文化
上海浦东是改革开放的龙头,当中国的春天带着中国人飞跃千里的时候,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在这场民族进程中昂首傲视。
在神七胜利升空和回收时,在宇航员到上海的那些日子里,我们在校园里开展了“长大后我要成为你”的激情演讲。我们还结合开展动力飞机诞生100周年进行主题探究活动,以此为聚焦点,开展收集资料,了解国防,感悟科技强国的力量的活动。探究活动的口号是—让智慧飞旋,让英姿勃发,让理想生辉。我们的明天要带着理想,带着坚强,带着知识,带着不断研究的动力去开创另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爱家才能爱国,当上海这个大都市成为东方的龙头,当中国承办世博会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的家园已经在所有人的眼中折射着异彩。学校组织种植世博林的活动,学生们和一棵棵小树一起成长。小世博林建成那天我们举行隆重的庆典,舞龙队舞动龙头,龙身,让龙的精神代表上海的形象,让龙的动感预示未来民族的腾挪。世博庆典的礼花,折射了校园文化的异彩。
(四)制度文化的内涵营造
制度本身是一种文化,完善与执行,遵守与管理,这就是学校文化中更高一境界的体现。制度本身是一种文化,完善与执行,遵守与管理,这就是学校文化中更高一境界的体现。制度文化是一种从“外在的文化”向“内在文化的过渡和转化,其本身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好的制度是一种资源,能提升教师群体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从而辐射到学生群体、家长群体以及学校外部的社会群体。因此,学校应该构建以人为本、民主、宽泛、创新、和谐、 规范、探究为一体的制度文化范畴。
教师的民主文化的平台
能否把全校教职员工凝聚起来,关系着整个学校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向。一个民主的领导一定能换取他人的信任.以民主的模式进行管理要让教职员工感到了自己才是实验的主人。
中层干部是学校运转核心、所有的实验人都有权利竞聘中层干部的岗位。参加竞选的人中有一毕业就在实验小学工作至今的老师,也有刚踏入实验小学仅一年的老师,这些教语文、数学、体育等各学科的青年人在实验小学有了发挥潜能的机会。在竞聘全过程中,实验小学的全体教职员工自始至终参加了全程开放式的竞选演说,竞选问答和当场模拟工作安排.在投票的人员中,有学署领导,原中层干部,教师,党员代表,以及刚转入我校工作几天的教师代表。来自方方面面的声音决定了实验小学自己的命运。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从物质角度来看,由于学校是事业单位,没有任何的营利项目,而校园建设又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和设备投入,因此,学校资金的有限性使环境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局限。从目前教育教学的布局,学业水平检测的手段方面来看,教学的质量检测的策略有待改进,在没有改变之前,现有的考试制度会为成为文化发展的障碍。从学生角度出发看,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占学生总体教育比例的二分之一。尽管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一些正面的教育,但家庭的潜移默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存在一定的颠覆威胁。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是成年人,智力水平与情商水平也参差不齐,使制度文化的实施带有一定的复杂性。
以上观点都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没有成为一种系统教育的主旋律,各自为政的现象使它与世界文化的接轨有待研究提高。
当然,在我们实施过程到了一定阶段的今天,可以说校园文化的确改变了一个学校、一大批学生。但,校园文化是没有终结的,他在研究中不断创新思路。我们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还需要着力体现三个方面的教育功能:一是科技文化教育;二是思想行为教育;三是审美情趣教育。形成体现学校办学思路和特色的三个识别系统:一是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宗旨、办学思路的思想识别系统;二是校风、制度、行为指导语等行为识别系统;三是校园整体面貌、特色建筑和文化设施等形象识别系统。从而使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未来几年,我们将从文化底蕴展示区、科技艺术展示区、绿化宣传展示区、校园媒体展示区、特色制度文化、学生记者俱乐部、美术音乐俱乐部、网络俱乐部、教师健康沙龙、教师校园情结沙龙等等方面着手进行实施、并作进一部科学性更强的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浅谈校园文化的内涵[N].济南大学报.2005.12.26
[2]吴声怡.企业文化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16.
[3]眭依凡.大学与“大学文化”[M].求是.2004.(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3.
[5]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版.1996
[6]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钟志贤.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8]曾小华:《文化定义现象述论》,当代文化研究网(://.culstudes.com/)。
[9]刘延庆,沈海滨.高校合并办学与校园文化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2000(9)
[10]冯向东.论并校中的融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 (2)
[11]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 1871年出版
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全球化与政府管理的挑战
下一篇
:
浅析企业员工激励
Tags:
校园
文化建设
研究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行政管理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下载
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原创论文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