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起科学的财政体制,为政府执政理财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应当按照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政府宏观间接调控的原则,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管什么及如何管;其次,按照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的区分,依据成本与效率原则,区分为满足个人需求的私人商品与满足公共需求的公共品;再次,按照分职治事、权力下放和受益范围等原则,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职能以及相应地提供公共品的范围与份额;最后,按照财权与事权统一、责权利结合、公平与效率兼顾等原则,构筑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的责权结构和运行方式,建立起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补助制与分级预算协调配套的财政体制。
3、正确把握公共财政理念,是新时期政府执政理财创建新机制的新要求。公共财政源于西方市场国家,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而发展和完善。我国建立公共财政,要比西方国家更加关注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是因为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同,为了维护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财政必须保持对经济的必要干预,这是财政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要正确把握公共财政理念。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围绕经济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这个目标,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拓宽思路,科学运筹,努力探索出一条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之下,财政既保“吃饭”,又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4、党的十六大报告为以后一段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及加强执政理财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进展,主要体现在逐步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税收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加大管理力度,为以后一段时期财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参9)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对提高政府的执政理财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关于建立政府执政理财绩效预算及评价体系的思考
怎样建立长效机制,促使政府在执政理财过程中提高及保持公共管理成效,引起诸多学者和专业财政管理机构的日益重视。通过建立绩效预算及评价体系,能够制度化评估政府执政理财能力,并确保政府执政理财能力长期稳步提高。
金华市财政局课题组对建立绩效预算体系提出设想并作了很好的论述,他们认为,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公共财政框架的确立,财政管理已进入以支出管理为着重点的新阶段。评估政府执政理财能力,必须评估政府支出管理状况。建立绩效预算体系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核心是通过制定公共支出的绩效目标,建立预算绩效体系,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从目前注重资金投入的管理转向注重支出效果的管理。进行财政支出改革,根本目的是要建立起“规范、安全、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机制。财政支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活动,其重要问题是解决财政支出效率不高问题,使有限的财力切实发挥作用。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参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强调财政支出必须重视支出结果,确立了以“结果”及“追踪问效”为导向的财政支出管理模式,最终目标就是提高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各项预算单位建立责任机制,建立起有效约束、监督机制。上级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对下级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定期制度化评估下级政府部门的执政理财能力,达到自上而下的评价监督;通过公开绩效评价体系,达到外部评价监督的目的;财政部门也可以通过绩效评价体系,达到自我评价监督、及时调整支出管理的目的。马骏教授认为:“80年代以来的新绩效预算是一次更为全面和彻底的改革,是中国预算改革的远期目标。”并指出新绩效预算采取一种管理责任的模式,将支出控制的重点从投入转到了产出和结果,要求支出机构承担起管理决策的责任,具有四大优点,一是从“手段”到“目的”;二是改变支出机构的动机;三是鼓励创新和节约;四是和以前的理性预算改革模式相比比较简单。(注五)
五、结语
二OO五年十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主要议题之一是研究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延续了50多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 陈二厚、刘铮、王立斌著文认为,一字之差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一是凸显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二是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将被淡化,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三是政府将克服“越位”和“缺位”,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参8)10月8日,温家宝总理就“十一五”规划建议稿向十六届五中全会作说明时指出,要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参6)这说明,政府在新时期与时俱进对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制定和实施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税政策,对执政理财保持不断的高度重视和强大的应变能力。我相信,政府只要能够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政府执政理财能力一定能不断提高。
引文注释:
(注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第193页;
(注2)刘健:《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论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123页等;
(注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891页;
(注4)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第219页
(注5)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与民主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26、205页;
参考文献:
1.(著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答》,新华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第42页;
2.(著作)赵春新主编:《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三版,第164、175、381页等;
3.(著作)浙江省财政学会:《财政改革热点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9页、第420页;
4.(著作)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4)--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67页;
5.(著作)山东财政学院:《公共财政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58页;
6.(文章)《温家宝就“十一五”规划建议作说明》,《羊晚晚报》,2005年10月20日A2版;
7.(论文)金人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新时期财政工作》,《求是》,2003年第12期;
8.(论文)陈二厚、刘铮、王立斌:《计划变规划,传递三大信号》,《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10月13日,第4版。
9.(著作)《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204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