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问题,是中国的大问题,当前农民问题直接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是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收入低增长慢,一是因为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价格下跌,增产不增收;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城市人口相对少(只占34%多),购买农产品的城市消费群体相对比重太低;三是乡镇企业开工不足效益差,劳动力转移困难,没有非农就业收入,农民增收陷入停滞。
“三农”问题造成的后果,以粮食为例主要表现在粮食总产量从1998年的最高水平10246亿斤,减少到2003年的8600亿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按播种的面积计算,从1998年粮食单位面积突破600斤以上,降到2003年的577斤。人均粮食的拥有量在1996年达到最高点,为824斤,而2003年只有668斤。可以说,无论是总量还是平均指标均在下降。
农民收入上也同样出现了下降,据统计,1997年~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3.97%,比改革开放24年来的平均数低3.36个百分点。近些年农民增收缓慢,全国近9亿农民中,还有三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目前,农民近50%的收入来自农业。农村人口在我国所占比例是65%多,全国农业人口仍占农户总数的78%。可是,县和县以下的居民的购买力在整个社会零售额中所占比重不到40%。这些说明,农民尤其是纯农户的农民和广大西部地区的纯农户农民,生活还很贫困。
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还很贫穷。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很差,贫穷导致劳动力素质偏低。少数民族地区文盲、半文盲率高达3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超过50%。农村的养老方式完全是家庭式养老。壮年农村劳动力负担较重。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后果严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全局、事关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实现的严肃的政治问题。如果农民收入增幅趋缓的态势长期得不到扭转,农民收入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对此要有清醒地认识,一是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近9亿是农民。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所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二是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一旦出了问题,就会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已经演变成一种社会性的矛盾,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在扩大。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收入差距额为5227元,差距比为3.1∶1,3.1个农民的收入才相当于一个城镇居民的收入。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农民纯收入中能用于生活消费的,大约只有65%左右,35%左右要用做生产性支出。城镇居民同农民的收入差距,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是2.57∶1,现在比1978年是大大地扩大了,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一些隐性收入和社会福利,真正的差距更大。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拉大,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农民消费趋于谨慎,消费意愿下降,农村蕴藏的巨大的消费需求不能转变为现实的购买力,最终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三是影响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广大农民的安居乐业,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安居乐业。如果农民的收入迟迟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提高,农民迟迟不能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经济繁荣的成果,农村中的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多,一旦出现矛盾集中和激化,就可能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所以,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
二、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强调,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目前落实“重中之重”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在短时期内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使农民真正得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一)、当前,农民收入增加逐年困难,同时农田减少、农业生产不振,农业面临严重挑战。
“三农”问题发展到今天的程度既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又有较为突出的现实因素。我国国土有效耕作面积小与农业人口众多的矛盾,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很小。据统计,1978-1993年的15年间,中国净减少耕地共6432万亩,相当于减掉了一个农业大省--“天府之国”四川省的全部耕地,平均每年减少429万亩。1994年净减少的耕地更多达近600万亩。耕地减少不只是一个数量的概念,而且具有质量的含义,因为减少的耕地大部分是生产力高的良田。如果减少的耕地每亩年产量按1000斤计算,则在现有的耕地减少态势下,中国每年将减少50亿斤的粮食生产力。大约相当于1000万人口每年的口粮消费量。为弥补因耕地减少而损失的粮食生产力,就需要剩下的耕地亩产每年要递增4斤。现在,我国人口达13亿,近9亿农民,人均占有耕地减少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约有1/3的省份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份低于0.5亩的危险线,如此紧张的人地关系意味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会很困难,在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同时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了威胁、农业生产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改革开放后,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农村劳动力状况不令人满意。
农民收入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农业生产率低。据有关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降至15.2%,而农业劳动力却仍占全国从业人员总量的44.4%。目前我国不仅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劳动力也严重过剩,多数农民除农忙外,其余时间则无事可干。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三农”问题研究—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