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强农产品国际贸易管理。应在WTO的基本框架内,根据国内市场情况对农产品国际贸易进行规划和管理。由于我国承诺不提供出口补贴,关键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关税政策等,把住农产品进口关,避免国外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
5、建立健全农业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体系,减轻农民的现实负担和后顾之忧。
(三)、减少从事直接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技术水平,提供多渠道的技术培训。在农业边缘开发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富余农业生产力的转移。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是农业资源少,农民太多。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降低了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即使农业产生很高的回报率,但由于规模上不去,农民收入也难以有较多增加。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践看,农民增加的收入中很大一块是转向经营非农产业得到的。而农村人口减少,从而增加农业人口资源占有量,并通过非农产业对农业的反哺,反过来又可以使经营农业的人口收入增多。
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关键是提高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和就业技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贯彻落实,把九年义务教育和劳动力职业培训两件大事抓好抓实,增加用于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探索新的培训方式。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发展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开发围绕农业生产建设领域的农用工具、农用机械、农用物资的生产、营销、服务联合体,为农民服务。发展以城市消费为目标的养殖业,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这样可以把个体农户养殖难以检疫,难以买到良种,难以进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可以提供优良种畜和饲料,能够对技术、检疫、和管理等做到优质服务,实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使农民获得规模效益。在种植业方面,积极推广“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中介组织既能有效地把农户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提供各项服务,又能规范公司行为,保障公司和农户的合理利益。条件允许的可以搞城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畜牧业,促进农畜产品的转化增值,这是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在农村工作中要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要靠农民自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引导好、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在农民中发现和培养农村工作的带头人,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起到发现一个,带动一批的作用。引导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组织,帮助选好领导人,积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走好自治组织的第一步。逐步完善这些组织结构,发展壮大他们,使之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进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稳妥地解决生存、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发展小城镇,引导农村向城镇转变,促使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化转化,发展小城镇的第二和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不仅农民收入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质量也可以不断提高,农村社会面貌必将大大改观。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和一般规律,加速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0%,但农村人口却占65%多。这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瓶颈,也是在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水平上出现工业品过剩和农产品难卖的主要原因。因此,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在开辟多种增收渠道的同时,应逐步将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开发出来的小城镇中,可以将具备条件的农民组成小城镇建设组织和维修组织,开发建设小城镇,这样既可以降低小城镇的建设成本,又能有效地吸收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一举多得。使他们在小城镇中的第二、三产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工作,减轻农业的就业压力,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加快城镇化进程,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应逐步消除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和障碍,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关键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为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城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进城农民视同常住人口对待,特别是应把外来人口对住房、学校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各种公共服务应该有效服务于全社会。同时,在住房、就学、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推进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配套改革,取消对外地农民工的歧视。
2、统筹农业生产向产业化发展,将分散的农户生产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化。形成若干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品种化的产业集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规划和发展小城镇的工作中,应注重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使之成为支撑小城镇生存的新型产业并形成产业链,吸收农民就业。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使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更多地向农业回流,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是通过农业产业化,使科技进入农村的速度加快,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和质量。二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可以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三是通过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将农户和市场紧密连接起来,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当前农民增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要下决心减轻农民负担,下功夫降低生产成本,以切实减少农民的支出。 集约化、规模化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较少农民的支出。减负、减支就是增收。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下降,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农民外出打工的困难增多。要抓住现在的时机,下决心组建农村产业化生产和经营组织,以此来加强农民之间的合作与协作,这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的效益,通过集约、规模化组织生产可以有效的综合利用水、电、油、肥,有效的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有很大的潜力,应当把推动农业节能增效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这些要靠集约化大生产实现。因此,应该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组织起农业集约化生产营销组织,统筹农用资源,降低消耗,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品种化组织生产,开发农产品加工新领域,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正在下大力量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难题。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全面贯彻中共十六大和2004、2005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严格执行中央有关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农民着想,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帮助农民,“三农”问题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得以顺利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一定能够胜利完成。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