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70%以上的劳动力拥挤在农业领域,农民收入的50%来自农业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如果按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1公顷计算,全国耕地只需1.28亿劳动力,加上从事林渔业的劳动力,共计需要劳动力1.8亿左右。2001年,全国农业劳动力(含国有农场)多达3.575亿,其中剩余劳动力超过1.7亿。如果考虑到90年代以来因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的劳动力使用量,那么农业剩余劳动力实际上超过2亿人。
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有9000多万农民出外打工。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村人口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有些还是有一定文化头脑灵活的青年农民,外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打工挣钱,他们多数人靠出卖体力,从事着艰苦的建筑、挖煤等工作。如照此计算,农村还有1亿左右人口处于完全失业状态,这些农村失业人口主要是年老和体弱的劳动力,这些失业人员无疑将加重他们的家庭负担,加重农村社会的承载能力,实际是加重了整个农村社会的负担,这些人员无疑也是向城市涌动、增加城市负担的潜在压力。
除去上述人员,剩下的是从事农业劳作的劳动力,这些人员主要是不能外出和不具备外出工作能力的人员,不难看出剩下应该是中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及文盲和半文盲等非壮年劳动力占大多数的群体,这些农村劳动力的负担又是非常之重。他们要解答父辈的养老、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子女教育培养等人生课题。从这里不难看出,农村劳动力的状况很不使人乐观,农民的境况很差、压力很重、收入很低。
(三)、农业生产资金投入增加对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换,农业发展模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资金投入将是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农业基础薄弱等农业生产特征,从国情出发,就要求政府采取保护、引导等策略,政府在财政上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从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及其占财政支出比例和财政对农业的净投入统计数据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都呈下降趋势。1978—1980年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3.07%,“六五”时期大幅度下降到8.8%,“七五”时期和“八五”时期有所提高,分别为9.08%和9.32%,而“九五”时期则下降到不足8.2%,为财政支农支出相对规模最小的时期。财政净投入是最能真实反映财政支农相对规模和财政对农业的实际支持程度的指标。从这个指标看财政对农业的实际支持程度呈不断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期财政净投入占农业GDP比重9%,90年代初期下降为5.09%~5.23%区间,90年代中期下降到3.05%~3.70%区间,1998年有所提高也只达到5.83%。但农民为国家提供的税收在不断增加,1980年全国农业税总额为27.67亿元,1998年农业税增长到了306,46亿元,18年间农业税增长了11倍多,而政府财政投入占农业GDP比重下降了3.17个百分点。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也不大,在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农业贷款仅占5%。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农户对农业的投入也不感兴趣,表现出强烈的非农化倾向。农业投入不足,使得农业的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受阻,直接导致农产品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同时农业生产资料和农用物资的价格节节攀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业结构、品种单一、雷同,最终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和措施
(一)、在现有土地政策的情况下,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在现有土地政策下,养护好土地资源,注重生态环境培养,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是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战略手段。
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引导农民合理节约的使用水资源。实施土地涵养和植被涵养,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应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还要注重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消除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培肥地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
促进农田装备的现代化。要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加大管道系统和大棚温室等固定设施在农田装备中的比重。
保持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加强耕地保护立法。划定耕地保护区,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确保食物安全。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长期用于耕地,以便持久的拥有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满足我国今后各阶段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
归整土地,为农业稳产、增产提供尽可能多的土地资源。主要包括有:荒山、荒坡、荒滩和荒沙是最具开发价值的后备土地资源,我们要根据其具体特征,因地制宜的加以开发、培植,使之最终能够利用。
大力开展大江大河及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启动各项防护林工程和绿化工程,最大程度的消除由于洪水、风暴和人为破坏带来的各种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危害。
土地污染的防治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堵塞土地污染和农业用水污染的源头,杜绝城乡工业“废水、废料、废气”的超标准排放,取缔污染严重而又难以改造的企业。
(二)、争取国家和地方的政策的支持。
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目标的实现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未来。我认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
1、促进农业市场化,逐步放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为此,要根据农产品的市场特点,建立和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制度和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农产品市场存在生产和消费两头分散的特点。通过批发市场形成价格,是避免价格大幅度波动的机制之一。
2、支持商品农产品,尤其是粮棉油等主产品基地的建设。所谓基地,也即商品生产集中地,它是满足城镇居民生活消费和城市工业用原料的基础。要支持基地改善生产条件和调整生产结构,确保基地生产的增长。
3、支持粮食储备并完善储备制度。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均衡性,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决定了储备的必要性。调整整合国家粮食储备库,使储备库信息准确及时反映给决策层,粮食储备不仅仅是稳定城市居民生活之必要,而且合理的储备有利于稳定粮价,最终也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三农”问题研究—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