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大多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而变化,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文官考试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在动态中不断发展变化,技术革命浪潮的到来,知识老化周期的缩短,政府管理事务的日趋复杂都使考试的内容不断更新,考试的方法日趋完善并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不仅传统的笔试和口试不断发展和完善,还出现了新的综合性考试方法。如:1、品能测验法。在连续48小时内,对考试进行操作和设计测验,以讨论问题,起草文件、报告,处理案件,提供决策建议和意见,主持会议,模拟议会质询等方式进行。其目的在于运用各种手段综合考察应试者的治事、领导、适应、创造和言谈等能力。2、模拟演作法。在主考人的参与下,让考生在这个工作环境中主持会议,模拟议会质询或办案、起草公文、报告,并就假定的突发事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这个方法不仅可以测评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测评考生的应变能力和实际行动能力。3、笔迹辨析法。让考生即席随意写几句任职后的打算和抱负等话语,然后交给笔迹辨认专家进行分析,从笔迹看他的知识、智力、志向、性格宜于出任什么职务以及同什么样的人能形成最佳组合。这些方法比传统方法更科学、客观、公正,不仅增加了口试的比例,而且采用各种不同的测验项目,提供不同价值的数据;不仅注重显现才能测验,也注意潜能的发掘,并注意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表现;不仅看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测验,还注意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应变、适应能力的测验。这些新的方法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被广泛采用。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是为其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但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其测评技术是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二)科学化、制度化应是我国公务员考录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特别是国家公务员法即将颁布实施,通过考试吸收国家公务员已成为一种共识,并为社会所接受。因此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建立“应是在制度层面的,而不只把它看作是技术性的手段” 我国自1993年以来10年多的实践,虽然已使公务员考录基本形成了体系,但是从公务员考录的科学性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相信国家公务员法正式出台后,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的公务员考录机制,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一是加强公共科目笔试的科学性。加强对教材及试卷结构的科学性建设,根据应试者未来岗位及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来设计确定教材的内容,并组织专业人员认真编写;教材的内容在符合公务员岗位、职务要求的前提下,体现该学科的学科体系;教材知识含量加大,减少一般常识的比例;教材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公共科目考试试卷结构的科学性,加大对考生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核与测评,并使测查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综合运用能力的分值合理地分布。二是加强考录制度的科学性。主要是考试的分级与设线。分级考试是国外录用公务员的成功经验,也是保证考试信度与效度的重要措施。相信这个问题肯定会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推动建立分级考试制度,为不同种类的岗位及不同层次的职位设立不同的考试级别、测查不同的内容。再就是设线问题,消除有些地方录用公务员中的“矮子当中选壮丁”和高层次人才浪费同时存在的现象。三是加强考试保障制度的科学性。主要是完善监督体系、技术保障体系,保障考录的可靠性。
(三)更加注重公务员考录制度本身的理性价值思考
公务员制度所追求的首选目标和内在价值在于“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一个反映社会客观需要的政府管理职能,本身就潜存着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价值,而公务员制度正是这种潜在的科学价值得以外化的有效手段。” 作为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标志,公务员考录制度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性,从价值功能的角度看,它为公共行政注入了新的价值观念。今后,追求竞争激励、平等参与、公平效率和民主法治,将是公务员考录制度完善所遵循的价值观。从考录制度的本质来看,其实质就是竞争激励机制的运行。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廉洁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推进公务员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形成,关键在于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今后的考录工作,将会更加强调市场的“手段”作用,引入竞争机制。从公务员考录制度的过程来看,其整个实施体现了“平等参与”的观念。 将整个考录工作置于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采取有力措施取信于民,这样的平等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既能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从公务员考录制度的结果来看,公平效率是其重要的价值目标。公务员考录制度对所需要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对公务员系统规模、管理以及运作过程提出了相应的效率要求。从公务员考录制度的环境来看,民主法治为它提供了保障。一个理想社会应该是能促进其社会成员的内在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 公务员考录制度意味着担任政府公职是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否认了特权,否认了“任人唯亲”,这是现代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民主精神在现代公务员制度中的集中体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终使国家公务员的选择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增强公务员考录竞争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六、本文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说明的问题
1、由于本人常识有限,加上选题比较狭窄,通过公开渠道,查找到的对公务员面试中信度与效度的研究文章不多,虽然尽到了最大努力,但本文仍有不少不足和疏漏之处,有待于自己以后进一步学习、提高和探讨研究。
2、本文仅就省以下考录公务员的实践而展开论述,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有些是全国乃至国外的共性问题,有些则是省以下的个性问题,且本文主要是针对结构化面试而言的,可能其它地区有些问题已经解决。
3、本文写成于《国家公务员法》正式出台之前,有些展望性的论述,纯属学术讨论。
参考文献:
1、王时中:《现代政府管理通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梁昆义:《国家公务员制度新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3、黄强:《领导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2版。
4、《各国公职人员考试任用制度》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黄达强:《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田培炎:《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7、王宏维:《社会价值:统摄与驱动》,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9、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袁功学:《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陈哲夫:《监察与监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吕学静:《现代人事管理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14、王连昌:《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白玲:《公务员考试面试三原则》,《教育与职业》2003年第8期。
16、赵洪俊:《美国高级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和考试测评方法》,《领导科学》2001年第2期。
17、何颖:《地方政府公务员录用考试有待改进》,《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第2期。
18、苏永华:《无领导小组讨论技术实施中的信度与效度问题研究》,《人类工效学》1998年6月第4卷第2期。
19、文岚:《公务员录用考试命题难度的把握》,《广西高教研究》1998年第3期。
20、谭功荣:《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价值分析》,《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4期。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5/5/5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