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农”问题的由来。“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等级制度及其思想观念影响下的社会运行机制与运行方式,主要表现就是社会制度顶层设计不当,经过多种因素长达半个世纪的积累,各项社会制度弊端共同作用,最终导致当前窘境。
1.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为问题最终产生埋下伏笔。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开始实行 “二元制” 城乡结构,人为设置多重障碍,机械限制人口自然流动,严格区分不同种群,使国人一出生就在自己的脸上贴上了“市民”或“农民”的等级标签,前者天生可以衣食无忧,后者则注定要终生劳作。在这种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下,一切按等级划分,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的待遇,而农民却处在社会等级制度的最低层,在社会分配上处于被歧视的地位,不能享受正常的国民待遇,直接造成农民物质上的贫困;农村处于以城市为中心的边缘地区,各种条件受到限制,总体建设上基本是无规划、无投入的自然发展状态;农业则在现代产业发展中处于外围地位,像一位“慈母”,为了“子女”产业发展,无偿牺牲自我,成为工业发展的牺牲品。
2.重工轻农、以农补工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因素。建设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一直是党和政府不懈追求的目标,故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开始走上“以农补工”的发展道路,通过征收农业税、农产品统购统销、征收特产税和“三提五统”、“县乡统筹”、“村级提留”以及各种费用、集资、教育费附加等等手段,多方面为工业化和城市建设筹集资金,中国也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据新华社3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我国农业对工业化的“有形”贡献超过1万多亿元,“隐形”贡献更是高达5万亿元之巨,农业、农民对工业化财力的积累可谓居功至伟。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一方面是高付出,另一方面国家对农业低投入,甚至不投入,最终导致农村财富的大量流失,农村的极度贫困。
3.忽视农业、文化偏废影响了农村的整体建设。“三农”问题的发生,除了政治体制、经济分配政策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文化导向和氛围的因素也不能忽视。当前,古装武打、都市言情和警匪黑帮充斥着影视银屏,名车美女、别墅豪宅和巨幅广告占据了报刊的大块版面,却鲜有高质量的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的影视作品面世,即使偶有一、两篇稍有反响,要么是农民进城当了大款、名车豪宅、美女如云等等的“伪农民”之流,要么是过于政治化、太显做作,实非农民兄弟所期盼。记得当年,一部戏曲电影《朝阳沟》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广大农村,既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又紧扣了时代主旋律,至今传唱不衰。文化的偏废直接导致农村文化阵地的失守,封建迷信、聚众赌博、暴力淫秽等消极活动趁虚而入,甚至为黑恶势力、反动邪教所利用,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曾经猖獗一时的“^法**功”即是一例。并且,没有正确的、向上的文化导向,也不利于凝聚民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民整体素质和现代意识的培养提高。
二、“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火焰山”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素有“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定,则天下稳定”之说,“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对政府来讲是当前面临的只能做好、不能办坏、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第一要务,可以说,“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时。
(一)解决农民问题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关键。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解决农民贫困化的问题。纵观我国国民成分的构成,农民占到全国总人口的将近70%,如果没有9亿农民兄弟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无法让农民享受现代文明发展成果,就会背离政府作出的“共同富裕”的庄严承诺,失信于“农民”,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如果农民贫困化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定会进一步加大两极分化,造成富者愈富,而穷者愈穷,进而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如果农民收入不能尽快增加,农民手中无钱可花,必将大大制约农民购买力提高,造成农村市场消费疲软,而城市消费市场日趋饱和,必然影响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后劲。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三农”问题研究(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