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发挥科技促进作用,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跟农业生产脱节,农业的科技支持非常乏力,与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极不适应。一方面,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系统是适应短缺经济的体系,是以追求高产量为目标的技术支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农产品的品质追求,已经无法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优化结构和提高品质、增加收入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存在着“四多、四少”,即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农业科技的理论储备明显不足,科技人员素质不高,基础研究薄弱,应用研究与现实生产脱节严重,研究开发水平很低,明显不能满足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改善这种状况,一是要改革完善现行科研体制,使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防止相互脱节、各自为政;二是要把科研机构推向市场,改革以行政机构管理科研工作的方式,防止科研机构的官僚化或者半官僚化;三是要缩减科研机构内部的行政和后勤部门或人员数量,防止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四是要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进推广手段,建立专门的基层科技推广队伍,改善后续服务不到位的现状,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 “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要坚持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带动城市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分离,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业内专家认为,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的价值才能达到市场化的要求,农业土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农业成本才会有大幅度的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的进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靠实施城镇化战略、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最终完成。截止2004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1.8%,就是说,全国有2/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局部发展很不平衡。从世界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率从36%提高到60%属于加速期。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镇化一定要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最终解决“三农”问题。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今后我国城市化建设应由以往片面追求数量扩张、单纯考虑物质需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单一考虑自身发展、传统管理体制和大量消耗、大面积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注重质量提高、满足全面需求、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统筹兼顾相关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方向转变,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协调建设和综合利用,提高现有城市的功能作用。同时,要对全国农村进行全面考察,科学制定新城镇发展规划,选择人口集中、经济相对发达、带动作用强的“大村”、“强村”,作为城镇建设重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加大投资力度,尽快建设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事业,加快人口、资金、产业的汇聚发展,不断催生新城、新镇。有条件的地方,可视情推广农村高层住宅试点,逐步改变农村普遍的“一户一居”、“独门独院”的传统住宅模式,实行多村合并、小区管理的居住方式,进而节约耕地,增强农业发展潜力。
2.引导民工合理流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必须尽可能地把农民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从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结构看,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不断下降,而外出务工等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越来越依靠非农产业的趋势。政府应顺应这一趋势,加快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把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县城和中心城镇就业容量,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普遍建立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制度,按照需求,结合实际,深入农村,利用多种资源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推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准入制度。三是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减少收费,简化手续,特别要建立农民工工资追缴机制,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妥善保护,使农民乐于进城、敢于进城、向往进城。
3.发挥城镇辐射作用。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农村问题,在此前提下,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为中国城镇化战略的核心。按照城市不同的等级,确定不同的分工。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国际交易成本比较低,主要作用是国际交易的平台;中等规模的城市是区域交易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小城市是周边集镇的交易平台,集镇又是周边农村农副产品的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大城市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上要与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互补;小城镇的产业结构要与周边农村发展需求相互结合;把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的经济辐射作用,以大带小,以城带工,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实现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四)大力营造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氛围。解决“三农”问题,除了在政治上、经济上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外,还要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服务作用,进一步深化全民对农业作为国民经济“母业”地位重要性的认识。
1.要扩大社会共识,改变部分民众的模糊认识。对党员干部,国家应该完善现有的以工业指标为主的单纯GDP政绩考评机制,使之更加突出农业的重要性,在重点省份、重点地区可以实行“三农”工作“一票否决”制,改变以往部分官员只盯着城市做工作、盯着数据想问题的传统思维方式,促使一部分人转换思想观念,特别是一些具有决策权力的党政大员要彻底革除思想上存在的“想起来重要,说起来必要,干起来不要”的问题,真正在决策层对农业重视起来;对普通公民,应该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把“三农”问题纳入各级教材、报刊杂志,重点突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教育,增强全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忧患意识,使之真正明白“衣食并非无忧”,从小培养尊重农业、尊敬农民、崇尚节约的思想品德,在全党、全民真正达成广泛共识。
2.要大力优化文化软环境,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强、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农民艺术家队伍,推出一批集艺术性和思想性为一体、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建立一批宣传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传媒平台,着力打造全方位、全时空的宣传网络,彻底改变部分人存在的忽视农业、渺视农村、歧视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在全社会养成重视农业、发展农村、尊重农民的良好风气,严格落实党和政府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主动性,保持和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3.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需要足够的政策后盾,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但更离不开农民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此,政府应在继续抓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农民扫盲的同时,尽快探索、构建农民逐级培训和终生教育体系,建立系统配套的培训教育机构,向广大农民开放教育场所,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和手段,重点突出政策法律、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文化艺术等多种内容,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利用科技致富的能力和自身文化道德修养,净化农村社会空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2005年10月。
2.林依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期。
3.李树基、朱智文:《“三农”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4.人民网:《2610 万贫困人口,建设和谐社会直面挑战》,人民网,2005年4月4日。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6/6/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