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对近年来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和理论学术成果进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入分析了“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根源,强调解决“三农”问题不能或政、或经地实行“单打一”,必须以解决贫困化为核心,以政治改革为保证,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实施全民战略,走城市化发展道路,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一、“三农”问题现状及由来;二、“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火焰山”;三、坚持政经并重、文化辅助、系统持久的原则,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确保实现我国第三阶段发展目标。
【关键词】:“三农”问题、制度弊端、小康社会、政经并重、文化辅助、系统持久
【正文】: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进入全面加速推进期,各条战线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建设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三农”问题却更加凸显出来,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保持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党和政府连出重拳,相继采取多项重大富农、惠农举措,已经初见成效;各界专家学者也围绕这一课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积极建言献策。但是,这些政策措施和意见建议多集中在经济层面,或不够全面准确,并没有真正触及问题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找准问题根源,以解决贫困化为核心,以政治改革为保证,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走城市化发展道路,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现状及由来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个问题的存在必然有其表面现象和内在原因,一种矛盾的产生必然是逐渐积累和渐变的漫长过程,那么问题的解决也必须要追根求源,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同样要深入分析“三农”问题的现状和历史由来,从中寻找答案,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2000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头版发表了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写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真实反映了当时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文中堪称点睛之笔的三句话,即“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深刻反映了“三农”问题的现状,可谓字字千钧,振聋发聩,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如今时过五年,其间党和政府连续采取了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等多项利好政策,广大农民深受鼓舞,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如果关心“三农”问题的有心人,留意近期的报刊信息,或利用假日深入农村走一走,与农民兄弟聊一聊,你就会觉得“三句话”还不过时,“警报”尚未解除,政府和人民仍需继续努力,工作力度仍要加大。
1.农民真苦是“三农”问题的直接反映。“苦”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主要是经济上的相对贫困,充分表明了农民这一绝对弱势群体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困境,是那些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1)从数字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持久的和富有成效的扶贫开发计划,贫困人口数量逐年下降,仅以2004年为例,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290万人,下降10 %;人均收入924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减少了640万人,下降11.4%,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据国务院扶贫办有关数字显示,目前我国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是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且从已经脱贫的人口情况看,由于我国农村脱贫的标准较低,与国际通行的脱贫标准(国际标准为一天1美元)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多数仍生活在贫困线边缘。(2)从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看,因地域和经济水平不同,全国广大农村南北、东西部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整体上仍然处于刚刚脱贫的温饱阶段,而2610万未脱贫人口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未解决,终日为衣食奔波,每年依靠政府救济生活,教育、文化消费更是处于极低的水平。不久前,报刊载文:广东某富裕城市与某贫困地区小学搞共建,活动安排一日三餐,一名贫困小学生竟然非常惊诧:怎么老是吃饭啊?原来他们平时每天只吃一顿吃饭,观后真让人心酸。(3)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从上世纪后5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7%-8%的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城市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益突出。“九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1/6/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三农”问题研究(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1/6/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